为文学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叫好

 新时代文学有新气象。

作家邢小俊的长篇纪实文学《拂挲大地》就是文学走向新时代的重要成果。

Part.1

这部作品,以他的家乡黄土高原上的让礼村为原型,从一个作家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古老村庄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生动故事,深层次揭示了一个贫穷山村与一个改革开放时代的深刻关系,进而揭示了乡村农民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展现了中国农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力量,从而突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深远的意义,也实现了一个具有时代精神意义的思想主题。

《拂挲大地》这部作品由作家邢小俊来完成,让我非常欣慰。他创作量很大,但我读得不多,之前只读过他写终南山居士们生活的《居山活法》。这样的题材虽然别致难得,作家也写得很有感觉,但出世避世的内容过于突出,最终还是使作品思想格局受到一些限制。而现在这个题材表现的是中国农村农民怎样辛苦艰难过日子的内容,态度应该非常入世。两个题材之间思想要求差距很大,作家要完成思想的转变并不容易。不过,从《拂挲大地》看,作家很好地完成从出世到入世的思想转换。从对一种活法的自然欣赏到对乡村生活,人民命运,国家战略的关心,不仅是生活态度的进步,更是作家创作思想的大进步。只有这种进步,才能写好《拂挲大地》这样重大主题的作品。因此,我们不仅要为作家思想格局的突破感到高兴,而且要为中国文学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叫好。

Part.2

《拂挲大地》的第一部分是作家对土地体味思考最集中,也是最深刻的部分。作家心中的乡村不是一个理论概念,而是一个由古老的真实历史,可感可触摸的地理环境,有血有肉的世俗生活组成的让礼村。在这里,人们生存了上百上千年,上演着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剧,展现着一代一代农民为生存而艰苦奋斗的人生与命运,并由此形成了乡村自己独有的伟大的文化传统,打造了乡村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而这一切,在作品中,都会凝聚到与土地的生命以及命运关系这个焦点上。可以说,乡村的经济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土地。作品以散文化的深沉抒怀的笔调描写出古老乡村土地田园之美,传统之美,传递出作家对土地的爱与敬畏之心。这部分写得深写得透,关系到作品主题的思想文化厚度。应该说,作家所展现的让礼村,就是中国乡村的一个历史与现实的缩影,很有概括力。

Part.3

作品当然不会停留在乡村诗意描写的层面上。作品思想走向深化就在于直面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深刻矛盾与冲突,直面古老乡村生活的解体和破坏,直面中国农民命运面临的历史性转折的现实。作品描写了让礼村的土地开始养不活人,留不住人,年青劳动力向城市流转,进城打工的严酷现实。村子里只剩下没有竞争力的老人和小孩,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和社会问题,农村农民面临破产的风险。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剧烈,农民不得不生产出劣质低价的农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一系列问题和风险都是因为土地关系被严重扭曲破坏的严重后果。

中国农民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先驱和发动者,中国农村改革曾经为中华民族走出困境找到一条出路。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农民却沦为一种落后的弱势群体,中国农村却走向没落,美丽的乡村文化却成了一种落后的文化,伟大的土地却成了人们要摆脱的枷锁,为中国进步支撑起一片天地的农民仍然在为改变贫穷命运挣扎奋斗。

Part.4

作品的第三部分也就是主体部分则更多地描写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的拯救与复兴。正是由于中国农村的危机,已经深刻影响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才显现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作品通过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故事,一点一滴地报告中国农村摆脱困境,农民状况好转的消息。作品引导我们去把“乡村振兴”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看到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并不是让中国农村回到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时代,简单恢复传统的乡村道德与价值观,以及纯朴的乡间人际关系,而是从时代发展的高展,按照新时代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建设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美丽乡村,让中国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乡村发展好了,稳定安全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才能深入,中国才真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最终实现。为了认识这个道理,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终于在“乡村振兴”中看到正确道路所在。

总结:看得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现在流行的“非虚构”理念的一些影响。这种理念,以过重的“自我”意识和立场去组织现实的素材,反而可能更加远离纪实的目的。其实所谓的“非虚构”不完全等同于纪实。《拂挲大地》很快就意识到作家在纪实写作中对“自我”的调控。一方面,要体现出作家的独立思考,一方面又要坚持乡村的立场,也就是人民的立场从“三农”的立场去发声,去呼唤,去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正是在这些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拂挲大地》成了一部具有古老土地情感和温度的优秀纪实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