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近日,江北虹悦城开始动工的消息被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虹悦城落户江北,几乎牵动了全江北居民以及在江北拿地的开发商的心,可以说是翘首以盼,欢呼雀跃。

然而按照2017年的宣传,江北将建成2座虹悦城,同处江北却处不同区位,一座在隧道口,一座在汤泉……不用说,让人欢呼雀跃的那座自然是隧道口的那座。于此同时,有关汤泉虹悦城似乎“黄了”的信息也被传了出来,但关心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虹悦城与其他商业在南京的定位可能不太一样。应天大街高架下错综复杂的交通、中华门一代正在等待改造的老城南,虹悦城的繁华是从城中村中硬生生杀出的一条血路。

江北人希望虹悦城的神话再次在上演,毕竟与其他区相比,江北实在是 “开窍”得太晚了。

但是想单靠一座商业综合体就把区域拔高一个层次,这似乎和我们看到的商业发展历程不太一样。

Point 1

强者恒强,说的就是新街口

“中华第一商圈”的名号从来就不是虚的,如果有一部专门书写新街口的书,那么这样的称号必然会伴随整本书的走向。

1929年,依照《首都计划》,新街口首次被规划为商业区。之后到道路开始拓宽,新街口成了南京的中心和枢纽。30年代,新街口的商业开始形成并发展迅猛。中央商场顶着亚洲最大商场之一的名号开业,新街口百货这个南京第一家“国字号”商场成立,与中央商场一起,在新街口形成了两股强大的势力。

那时候没有商圈这样的说法,新街口就是商业中心,中央和新百自建成起就注定成为竞争品牌。

之后,商业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东方商城落成、大洋百货进驻、金鹰来到南京、德基建成了1期后又建2期……到如今,新街口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峰值超过百万。这个核心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分布近700家商店,1600多商户,年销售额超300亿元,商贸集中度超过北京王府井、上海徐家汇,成为中国商贸集中度最高的地方。

商圈的发展中,新街口里的商场开始各自开花。中央、新百开始定位中高档、大洋百货定位年轻时尚、金鹰和德基主打高端……

2018年3月,iziretail逸芮网发布2017年全国商场业绩报告。整个报告按核心销售指标进行排名,排名首位的是业绩高达125亿元的北京skp,紧随其后的就是南京的德基广场,业绩为90亿+。而进入此次排行榜的南京的商场Top5依次为:德基广场、中央商场、金鹰(新街口店)、新百、建邺万达。

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前五个名额,新街口占了80%。就算不看数据,去地铁新街口站看一看,不分节假日,不分时间段,站在新街口你就会怀疑:都是年轻人,为什么每天有这么多人不用上班和上学。

新街口的“业务能力”从来毋庸置疑。但这只是新街口的业务能力,不能代表所有商场。同样的时间段,紧密相连的大洋和东方是两个极端。如果遇到节庆点,更要怀疑大洋才是新街口“亲生的”。

新街口的好地段,高租金不会养“闲人”,商场的抢人大战也需要技术含量。于是哈姆雷斯进驻东方弗莱德,喜茶来到大洋和中央……

Point 2

政策大风刮过 金刚也扛不住

纵观整个新街口的发展史,南京商业霸主的地位始终不曾动摇。别以为新街口的奋斗史只有光鲜,政策的风吹过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是一阵什么风。

就在新街口凭借新百、中央、东方、大洋等撑下商业半壁江山的时候,湖南路异军突起,直奔“第二商圈”的位置而去。

2001年,湖南路迎来最辉煌的时候。这个起初商业街两边的街铺和零星商场新城的街道,逐渐向周边渗透,最后发展成一条以湖南路为轴线、包含周边多个支路的综合商业街区。硬生生在商业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创造了连续7年上缴税收超过1000万以及 “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的荣誉。为了满足市民的消费,湖南路甚至每周五晚就对机动车进行封路,让整条街为消费者服务。

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就连中央商场都没有忍住,在新街口站稳以后迅速在湖南路商圈拿下一席之地。

这时候的南京,是四大金刚支撑的时代。

夫子庙商圈靠着旅游文化特色自成一派吸引着外地人;鼓楼商圈靠着单薄的新世界百货满足着附近居民的基础需求;湖南路像一匹黑马冲劲最大;新街口则是老大哥的样子看似不慌不忙。

四个商圈以新街口为中心,互相竞争却又相互促进,将整个南京甚至周边的人群往中间聚集,形成了新形式下的繁盛时期。

2010年,南京启动旧城改造。湖南路的繁盛带来了脏乱堵的另一面,成为了改造的一个对象。300多家门店大规模拆迁,7.5秒爆破了18层高的图书发行大厦,湖南路上还在坚守的商家一直在等待湖南路涅槃的一刻。最后却在2015年,等到了狮子桥北牌坊的拆除,整个湖南路商圈的人气开始断崖式下滑。一代商业大佬倒下,至今已8年,仍未见苏醒。

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三个商圈的崛起。鼓楼商圈中心开始转移,世界第七高楼的紫峰大厦成为了南京的新地标;夫子庙引来了水游城的大力支持;新街口靠着德基,频频上了商业业绩排行榜前列。

湖南路的围挡已经拆除,但是人气却再难聚集。繁盛似湖南路,应该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大规模“招租”。

四大金刚时代,是对南京市中心的巩固。之后,政策春风吹又吹,河西新城拔地而起、江北新区开挂式建设规划,商场进入在南京遍地开花的时代。

Point 3

行情再好 也有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春风再温柔,也抵不过竞争的激烈。

2008年,水游城的落成改变了南京商业的形态,以水游城、虹悦城等为代表的商业中心的出现给了消费者新的体验。相比动线复杂、停车困难的百货商场,商业中心更人性化,一站即可解决一天的游、购、娱。

这一时期,伴随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向外扩散,以往扎堆主城的商圈也开始向外扩张,江北、仙林、新江东、江宁等新一代商圈兴起。江北开始有了弘阳、仙林有了金鹰、新江东有了万达、江宁有了同曦……

靠着单独的商场单打独斗,结局往往惨烈,商场们开始寻求抱团取暖。于是,有了新街口商圈的“绝对”第一;有了弯道超车的百家湖商圈;还有持续迎接政策春风的江北。

在这当中,却还是有着扶不起的阿斗,其中以河西商圈最为瞩目。

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动辄地价4万+,安置房近7万的河西,在房地产远远赶超其他板块的时候,商业成了她的短板。一向眼光准的中央商场,在河西的人气始终上不去,还有不温不火台湾名品城,和就快被人遗忘的嘉业国际城……

江宁人靠着景枫、太阳城、金鹰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闭环,形成了江宁人的小生态时,河西人还在长途跋涉去其他商圈消费,直到乐基广场、金鹰世界进驻。

金鹰世界确定进驻河西的时候,媒体铺天盖地进行宣传,但是这样的宣传,目的是什么?是对商业补充进行的欢呼,还是觉得房价大涨而看热闹呢。

乐基广场对外营业,不久,金鹰世界如期开业。

河西人民对金鹰世界寄予了太大的希望,她的开业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了30年代中央商场开门营业的那天。与中央商场开业时队伍排了500米相比,金鹰世界犹如运动场,每个入口都成了短跑起跑点。

门是被撞开的,几乎所有的餐饮需要排队3小时以上,特惠商品开门5分钟内售罄……金鹰世界的开业一炮打响,河西人民高喊着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商业标杆。

然而如今不妨再去金鹰世界逛逛,各个门店人流量只能说尚可,座椅上坐了不少夏季纳凉的人。当然,餐饮给了很大的助力,但也仅是几家而已。

如果想靠旁边的乐基广场加持,这个定位小众的商场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

Point 4

留得住人,留得住心吗?

如果说河西还有什么尚有人气的商场,目前也就一个万达。

但距离上看,万达和金鹰世界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果希望相互补充和促进,可能还需要各自加把力。往后看,还有隔壁的世贸天誉在向金鹰招手,这个牵手,不知道能不能改写河西商业圈的未来。

和河西一起难兄难弟的还有江北。河西好在还有一个万达,江北能拿得出手的目前都在纸上。对于整个南京来说,江北的政策春风最为温暖。然而暖归暖,一阵风吹过,有感觉,却抓不住。

多少年前,江北的弘阳广场建起后,给多少江北人民打了鸡血。摩天轮转出来的光辉照耀着每一天从大桥开过来的车子,南京也算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游乐园。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在大桥引桥前不远的商场,竟然永远在拥堵半径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堵车,毫不犹豫地断绝了前往弘阳的想法。原先计划着将都市圈的消费者向桥北引,却没想到连南京主城区的人来的也有限。

南京商圈兴衰简史

希望借着弘阳的东风来大赚一笔,以弘阳广场为中心,弘阳家居、大洋百货、新一城开始联手,桥北商圈逐渐形成。

无奈交通不便,没引来“城里人”,连稳固桥北当地居民都没那么容易。

再然后便是大桥封桥,隧道免费,新区成立,核心区定位出现。面对这一切,弘阳广场关闭调整,好不容易联手起来的桥北几大“杰出青年”全都进入半休整状态。

尽管新区规划利好一波又一波,但是目前看得到的实在少之又少。零星起来的几座商业中心目前都不能代表起江北的商业。

虹悦城的成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能不能再次成功,不只是江北人民,全南京人民都想知道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