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出身的西泠名家吳隱,一手隸書妙決然

石匠出身的西泠名家吳隱,一手隸書妙決然

吳隱(1867—1922),近代篆刻家、文化企業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潛,號潛泉,又號遯盫,今作遁盫。齋稱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紹興人。

家貧,客杭,習鐫碑版,擅刻印,治六書甚勤。篆刻模漢宗浙(派)。書工篆、隸。善制印泥,精心研製“潛泉印泥”,後在滬經營書畫篆刻用品,整理印譜印論,先後印行古銅、古磚、古陶、古泉等印存,又彙輯《遯盫印存》叢書二十五種、《印匯》一百五十二冊等。另在社址營建遯盫、還樸精廬等建築。

石匠出身的西泠名家吳隱,一手隸書妙決然

因為家庭困難,十多歲時,吳隱就不得不到杭州一家碑版鋪學習碑刻,並逐漸成為一名浙派篆刻的刻碑名手。根據資料分析,在公元1903年前,吳隱以刻碑為主業,晚年(51歲)時,還刻了《葛府君家傳碑》,因此碑刻職業終吳隱一生。吳隱以一個碑刻店學徒的身份,成功躋身杭州、上海的文化圈,與他的興趣偏好不無關係。在杭州學習碑版時,吳隱就與日後同為西泠印社“創社四英”的葉銘一起出入於清兵部侍郎、山水畫家戴熙的兒子戴用柏的門下,學習古文及金石篆刻等知識。

石匠出身的西泠名家吳隱,一手隸書妙決然

吳隱喜歡購買古籍,收集各種金石拓本供自己臨學,一有好書,還拿去給有“清末民初四大才子”之稱的著名藏書家繆荃孫看,請他對書作評價。20歲時,吳隱曾作詩一首,記錄自己當時的經歷與想法:“敢將歲月等閒過,斷碣殘碑一室羅。金石能為臣刻畫,隨他刀筆漢蕭何。”結交清末民初“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是吳隱最大的人生機遇,兩位同宗交情很深,吳昌碩為吳隱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吳隱開始刻印時,沿習了一些浙派的風格,日後的“鈍刀中鋒之法”,系吳昌碩先生親授,從此印風大變。吳昌碩移居上海之後,吳隱也逐漸向上海發展,先後與吳昌碩一起參加了上海書畫研究會、海上題襟館等社團組織,其中海上題襟館由吳昌碩任會長。在1913年的西泠印社成立大會上,吳隱極力推薦吳昌碩擔任西泠印社第一任會長。

石匠出身的西泠名家吳隱,一手隸書妙決然

光緒甲辰年(1904年)夏,丁仁王禔葉銘、吳隱四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於杭州西湖孤山發起並創立了西泠印社,後人稱他們為西泠印社的“創社四英”。作為西泠印社四位創始人之一的吳隱無疑是印社創建初期最具活力的人物。

在經營方面,吳隱無疑是“創社四英”中是最出類拔萃的。他善於捕捉商機,又明顯具有文人的特點,西泠印社給了他一個極好的發展平臺,吳隱因此由一名碑版匠上升為清末民初知名的文化實業家,潛泉印泥及其印譜、書畫出版至今仍為文化人士所鍾愛。

原先,吳隱夫婦曾自制印泥,供自用及送人。吳昌碩對所制印泥十分欣賞,就鼓勵吳隱辦了一個制印泥的企業,企業用西泠印社的名號,由吳隱私人創辦的上海西泠印社因此誕生。吳昌碩為這個企業親寫招牌,並選定深玫瑰紅的色調,又賜予“美麗殊砂印泥”的好名字。為擴大印泥的影響,吳昌碩還曾把自己的用印借給吳隱,吳隱因此鈐成了吳昌碩的《缶廬印存》四冊並出版。後來,吳昌碩還把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由吳隱編輯成《苦鐵碎金》一函四冊,由上海西泠印社出版。吳隱為人謙讓。在創社十年間,他經常為建社之事與葉銘在杭州、上海間互通聲氣,還經常領銜與外界打交道,期間又捐款最多。後人評價說,創社這十年,吳隱是“無社長之名而行社長之責”。十年後,在醞釀首任社長時,吳隱不居功,極力推薦了吳昌碩。之後,吳隱一如既往地奉獻於社團,不惜把私產當公產,買地在西泠印社建起了一批人文景觀建築,還聯絡不是會員的家族宗親共同建設

西泠印社。其謙謙之風,隱讓之德,令人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