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生於昆明,長於昆明的于堅曾在《昆明記》中寫到:“一個煥然一新的故鄉,令我的寫作就像是一種謊言......”自建國以來,昆明,這座並未有承載太多歷史典故,彷彿永遠慢行於彩雲之下的城市,也不能免於“現代化”的潮流,一次次迎來自己的“翻天覆地”。曾經落日光輝下閃閃發光的青石板,街邊五顏六色的瓜果蔬菜,伸手便可觸及的山水魚蟲,如今換了模樣,“故鄉”似乎真的成為了故去的家鄉。

外地人初到昆明,沿街問你“這座城的中心在哪裡?”“南屏街。”你還是毫不猶豫地回答。答案與60年前你的爺爺、奶奶口中的答案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你總會暗地裡想:“那種地方,誰還會去呢。”在你心裡,屬於“昆明”的城市中心,早已四散在東南西北,地處同心圓中心的“南屏街”,不再是昆明人唯一的驕傲,甚至不再是驕傲。你唏噓於它的改變,幻想著回到爺爺、奶奶口中“那座城”的中心——

今天,就讓我們乘著“時光”這艘永不停歇的巨輪,去看看昆明城市中心過去的模樣,與它一同走過歷史的洪流,看它如何演變為今天的相貌,又會如何不知疲倦地走向明天。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1962年12月,中國,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這一天是我奶奶的生日。與往常的週末並沒有什麼不同,街上的小商小販直到陽光鋪滿了大街,才慵懶地開始了一天的買賣。爺爺卻起了個大早,從長春路附近一路步行,想到城中心三年前開業的“百貨大樓”,去給奶奶買一條圍巾。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他一路走,一路思索著奶奶喜歡的顏色......那時昆明的城中心其實很小,以近日公園為中心,以環城路(現在的一環路)為半徑,涵蓋了整個城中心。爺爺途經勝利堂,忽地又想著買了圍巾要去武成路上那家老字號,吃一碗豆花米線。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週末的市區中心好不熱鬧,近兩年為了慶祝祖國成立10週年,昆明沿著東風路新建了好幾處風格各異的地標建築——勝利堂附近的雲南飯店、藝術劇院;武成路附近的翠湖賓館......還有今天爺爺要去的百貨大樓。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於是,一時間,人群在昆明城中心魚貫而行。大家東看看,西望望,都想來城中心看個新鮮,給娃娃買點家裡做不來的小吃。爺爺心想:東風路果然是昆明最氣派,最時髦的街道呀!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好容易隨著人群走到了百貨大樓,站在門口的爺爺很是緊張,雖然百貨大樓已經營業三年多了,爺爺卻是第一次走進去。櫃檯裡滿目琳琅,應有盡有,大家圍著售貨員同志問東問西,秩序卻也井然有序。爺爺在市中心逛了一整日,待到夕陽西下,爺爺走到金馬碧雞坊,那是他與奶奶一起看了無數次的景色——那時的城中心是最時髦的,也是最樸素的,是最新鮮的,也是最古老的,人們在這裡能夠大開眼界,也能觸摸眼前最真實的生活。

1985年6月,中國,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我的媽媽從她的母校——昆八中走了出來。一群一同長大的夥伴們,迎著即將西沉的太陽,要去雲南飯店旁邊一家上海面館吃一碗麵。週五是他們一週裡最開心的一天,這一天他們下了課便能在學校附近的城中心盡情地玩樂。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面吃完了,女孩子們總要到青年路去逛一逛。那時,一整條街全是賣衣裳的,花花綠綠,好看極了。百貨大樓賣的是“高檔貨”和“大件兒”,附近的長青路與青年路則更為“親民”,大家在這裡購買些日常用品,“洋氣”的小玩意兒。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那一年,被拆除的工人文化宮重新建了起來,整座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停滯與傷痛,又重新走上了發展的軌道,城中心一派欣欣向榮,進入了舊城改造階段。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由於當時強調控制大城市的發展,因而對城中心的規模、路網布局都相對保守,整座城市並未有大舉擴展,“城中心”還是五、六十年代的範圍。媽媽走過爺爺、奶奶當年走過的路,逛的卻是不一樣的“風景”。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逛了半天捨不得買一件好看的花衣裳,一群人嬉笑著逛到了圓通山,隔著大門聽見幾聲獅吼,又從圓通山一路走到了翠湖,看看湖面浮掌游水的白鵝,好不歡喜。八十年代的昆明城中心延續了五、六十年代的建設規劃,重視田園式城市的建設,在昆明,人與自然總是親近的,這與旁的城市很不一樣。

1999年,10月,中國,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那一天,吃過午飯,買了新相機的爸爸,堅決嚷著要帶我和媽媽去東風廣場照相,我們一家三口蹬著單車走在拓寬了無數倍的北京路上。那一年,因為99’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昆明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都在歡慶這場難得的盛宴,這是昆明這座古老的城市第一次走進全中國,甚至全世界人民的視野。廣場四周高樓林立,曾經輝煌一時的百貨大樓,已經很難吸引人們的目光,拆除重建。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那時的城中心早已不是人們逢年過節才會踏入的“時髦街”,它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大人們在城中心工作,我們則在工人文化宮報名參加了各種課外興趣班,週末一家人也時常在城中心逛街、遊公園。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1999年的昆明“長大”了許多,城中心也隨之擴大,由此前的一環內延伸至二環內,許多五、六十年代還是菜地、荒野的地方,都修起了柏油路,蓋起了樓房。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世博會的園區就在我家附近,一家人還沒等園區建好便興沖沖地買了試運行的門票,偌大的園子在我看來是比最愛的圓通山大了不知多少倍。但爺爺奶奶卻還是一邊逛園子,一邊說起那些由於世博會召開,新建城市,不得不拆掉的老街和老房子,那時候武成路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金馬碧雞坊也已經重建,不再是曾經的舊坊。大家熱火朝天的建設全新的城市,對老昆明的歷史文物並不重視。老昆明逐漸消失了。

2012年,3月,中國,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由於在外地上大學,一年只有節假日才能回到昆明。昆明的變化卻是一年賽過一年,近日公園拆除以後,新建的近日隧道四周,蓋起了王府井、百盛等大型連鎖商場,各大一線城市的品牌一時間爭相進駐昆明。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東南西北各自建起了商圈,居民區附近總會有大型超市和商場。因此,人們週末不再集體向著城中心——“南屏街”一帶湧去,屬於上個世紀“全民狂歡式”的“城中心一日遊”活動隨之消失殆盡。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城中心”這一象徵城市中心的用語,至此在昆明人心中逐漸弱化,雖然當我們向外省人說起“城中心”,它還是指代上世紀那個“同心圓”的附近,但在我們心裡,“城中心”卻不再是單一的存在,北市區的中心,南市區的中心......同樣也是這座城的中心之一。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兩個小朋友呀,正在打電話呀,喂喂喂,你在哪裡呀?唉唉唉,我堵在路上。”由於城市中心不斷擴張,城市交通系統不得不反覆完善,加上城市車輛不斷增多,昆明逐漸成為了一座“堵城”,這就是昆明人不願意經常進入“城中心”的另外一個原因。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昔日的武成路消失了,那一碗豆花米線爺爺再也吃不到了;昔日的金馬碧雞坊推倒了,爺爺牽著奶奶的手走過今天的金碧路,卻難以找回舊時“慢慢來”的生活;昔日的十大標誌性建築一一換了模樣,那些健在的,大多也都無人問津。我們的昆明變成了故去的模樣,值得慶幸的是,仍有一些舊日磚瓦石牆藏在繁華街道的背後,仍有一方山水靜靜躺在城市中心,人們雖不再時時念著這座城的中心,但仍舊心心念念那些屬於它的故事。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從本期開始,“Hey昆明”將陪伴這座城市,陪伴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你、我、她、他、它一起重走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重遊這座城市的公園、地標。也許現在的你已經不再費盡心力探尋那些古老印記的存在,你只是在這座城市裡匆忙地生活著,而我們卻希望能夠與你一起慢下來,去體會這座城市曾經為你帶來的“家”的感覺。

下一期我們將走進建成於1953年的“圓通山動物園”,從那裡出發,尋找童年埋下的寶藏,看一看“圓通山動物園”過去與今天的模樣,摸一摸那群活蹦亂跳的“萌物”。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作者 ▏排版 ▏攝影:年年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投稿熱線:0871-63114002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那一年,我在昆明找“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