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梁河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是中国葫芦丝的故乡,其实除了葫芦丝,梁河还有很多可说之处。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梁河南甸宣扶司署

时值正午,陈阳拖着行李箱走出了梁河金塔温泉大酒店,正准备启动小轿车前往芒市的他却停了下来。酒店外的马路上,络绎不绝的人们朝着金塔广场旁的一条乡间土路赶去,顺着人群的方向远远望去,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了一块金灿灿的水稻田边。锣鼓声、鞭炮声……一阵阵从那块稻田边传了过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许多群众穿着佤族的盛装,红黑色为主色调的衣服上布满圆形的银饰,背上绣着的牛头图案格外吸引眼球。

“这不是咱佤族同胞吗?梁河县也有佤族?他们聚集在这儿究竟是干吗?”满脑子都是疑问的陈阳迅速将行李箱扔进了后备箱,酷爱摄影的他抓起相机朝着稻田边奔去。

“老乡您好,你们这是去干吗呢?怎么这么多人?”陈阳一面往前挤,一面询问身边的群众。这才得知,原来是因为今年梁河的水稻喜获丰收,十里八乡的佤族同胞们聚到了一起,共同欢度佤族的“新米节”呢。

旧节重现:佤族“新米节”

好不容易挤到田边的陈阳已是满头大汗,只见当地的佤族祭司带领着众人在稻田边摆放好了祭品,虔诚地向谷神祈祷,感谢谷神让粮食丰收。人们将金灿灿的稻谷割下,请谷神回家。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佤族“新米节”祭祀活动

“此次旅行从昆明出发,目的地是瑞丽口岸,本来只打算在梁河路过歇脚,没想到却在这里获得了意外的体验和惊喜:昨晚(2017年9月29日)刚到梁河,恰逢傣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各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度中秋,淋漓尽致地体验了一次民族大联欢。今天本打算前往瑞丽,却又遇到了梁河佤族‘新米节’,真没想到梁河县的少数民族如此多样,如此充满特色。”陈阳举起相机“啪啪啪”拍下了不少精彩的瞬间。

主持今年“新米节”祭祀活动的佤族祭司赵家政老人已是75岁高龄,据他介绍,梁河县的佤族是早期从沧源一带迁徙缅甸,途经保山、德宏时留下来的,目前全县有佤族群众900余人。

“新米节”原是佤族群众祭祀谷神的传统节日,现已成为梁河县佤族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方式,也是佤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共同发展、同欢同庆的重要载体。

在赵家政的印象中,梁河的佤族同胞欢度“新米节”在最近几年才重新火热起来。早些年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忙生计当中,那时候,想唤起大家对传统节庆和文化的重视很难。如今,这样的尴尬情况已经大有改观,随着当地佤族群众生活渐渐富裕起来,生活条件得到了大改善,佤族群众重拾优秀传统文化,许多节庆活动也重新受到重视和欢迎。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佤族“新米节”祭祀活动

“‘新米节’是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举办节日期间,不仅有来自梁河当地的佤族同胞参与其中,腾冲等地的佤族同胞也会前来参加活动。此外,当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也会参与到节日中来。各民族同胞间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真正实现了交流交往交融。”赵家政说。

节庆期间,各族群众穿着民族服饰成为潮流,民族特色舞蹈、音乐、歌曲、习俗、文化等在节庆期间得以相互交流。佤族汉子敲击木鼓发出的雄浑声响,在整个梁河县城中萦绕。傣族群众敲打着象脚鼓,各族群众跳起了欢快的傣家舞。人们尽情欢歌,分享丰收的喜悦,学习交流着彼此的经验。

目前,梁河县已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即“遮帕麻和遮咪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分别为“葫芦丝制作技艺”“阿昌族织锦技艺”“阿昌族蹬窝罗”“阿露窝罗节”“阿昌族民歌”;州级非遗保护项目17项,县级非遗产保护项目10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州级非遗传承人8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0人。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葫芦丝表演者

陈阳感慨道,梁河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城市,这里多民族聚居,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短暂的邂逅,揭开了她面纱的一角。我想下一次专程到梁河来,细细品味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彩与魅力。”

“梁河牌”的优质“梁品”

值得关注的是,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过程中,实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是基础,更是关键。如何带领各族群众脱贫奔小康,梁河县抓住了关键性环节,认为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发展,是提升扶贫脱贫实效,增强贫困群众致富“造血功能”的核心。

梁河县委书记张益伟表示,梁河发展产业的总体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积极发展高原粮仓、高原特色产业、山地牧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重点做强甘蔗、茶叶、烤烟、中草药、果蔬、畜牧“六大产业”,培育铸就“绿色系”“梁河牌”的优质“梁品”,打牢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回龙茶

回龙茶、滇皂荚、黑木耳、红软米、白花油茶……梁河县一批批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种植产业正茁壮发展起来;黑毛猪、蚕桑、谷花鱼……一批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养殖产业正发展壮大。

以回龙茶产业发展为例,梁河县计划引进茶叶龙头企业,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让回龙茶产业“抱团”发展,打造集有机茶园种植、茶园观光、茶叶精制、茶叶交易等为一体的回龙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力争干茶产量突破4000吨,在全国打响回龙茶品牌。

壮大山地畜牧业方面,由粗放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依托全县“黑毛猪”优势资源和品牌特色,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力争年末新增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生猪存栏15.5万头以上、出栏14.1万头以上,牛羊家禽存出栏均有增长,畜牧业总产值达3.5亿元以上。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红软米

梁河县佤族学会会长杨佳法告诉记者,为了带动梁河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脱贫致富,他们于2017年9月1日成立了黑毛猪养殖合作社,吸引了包括佤族、傣族、阿昌族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进来,目前已养殖能繁母猪达53头。“下一步,我们将采取统一发放仔猪,统一收购成品猪,统一进行产品销售,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在梁河县城郊外的一片稻田边,记者遇到了正在装运稻草的农民克金梅,她说:“我们家的水稻在上个月就已经收割结束了,现在得把这些稻草运回家作为牛羊过冬的饲料。”

“这些稻草是我们家最近几个月从这片田地中得到的第三次收获,以前我们种水稻,收完水稻放火把稻草烧完就算完事了,现在没有人愿意再这样做。”克金梅笑着说,自从村干部带头在稻田里养鱼获得效益后,大家纷纷效仿,都尝到了甜头。

“在收获水稻的基础上,我们多了一项收入,那就是销售谷花鱼。今年,我家卖鱼就赚了4000余元。”克金梅说道。事实上,种水稻的同时养谷花鱼,搞立体种养殖,发展具有高效多样性的生态循环农业仅是梁河县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丨谷花鱼

记者注意到,梁河县在打造富民产业过程中,正千方百计转变发展方式,以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息息相关的农业为例,梁河县正有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加工转型升级,强化品牌打造,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张益伟介绍,梁河县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将提前谋划农业产业规划布局,采取财政奖补、信贷支持等扶持措施,引导农户在稳定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依法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将积极引进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力争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在推进品牌建设环节中,紧紧围绕茶叶、黑毛猪、滇皂荚等梁河县特色品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用3至5年的时间,全力打造几个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特色品牌。

“此外,我们将实行农旅联姻,发展观光农业,举办回龙茶文化节、葫芦丝文化旅游节、九保古镇美食街,推介地方优质农特产品,让回龙茶、葫芦丝、滇皂荚仁、阿昌织锦等具有梁河特色的产品成为旅游纪念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张益伟说。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立体农业通过控制不同物种的空间差、时间差,能够更为充分地使用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克金梅家正是采用立体农业的种(养)植技术,才使得一块稻田在一年内能有三次收获,变成了“金土地”。

进击的梁河:祭祀谷神的“新米节”,一稻三收的“金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