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四月底,因公从新疆飞回东北,刚一抵达齐齐哈尔市,就被当地人推荐了扎龙。扎龙在满语里是生活在沼泽里的人,在蒙语里是饲养牛羊的圈。来齐齐哈尔必到扎龙,不仅是因为它有21万公顷位于亚洲第一的湿地景观,最重要的是去看鹤。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扎龙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距离齐齐哈尔市东南三十公里处,河流遍布、苇草丛生,像是松嫩平原上的肺页,吐纳呼吸,提供水汽和氧分。而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自《诗经》伊始,鹤都是清奇、雅致、忠贞的文化符号,主祥和吉庆之象征,闲云野鹤是中国文人趋之向往的终极精神境界。

我对扎龙丹顶鹤的印象却是带着悲伤的。在1980年代末,那个叫徐秀娟的女孩为了寻找未归的丹顶鹤幼鸟,因疲劳过度,淹没在沼泽里。像是一场无法逃避的宿命,30年后,她的弟弟步入了同样的命运。这片湿地在我印象里潜藏着潮湿泥泞的危险。

一望无际的芦苇河滩展现在眼前时,美丽辽阔的风景中,仍会让人唏嘘年轻的生命随着鹤唳风声远逝了。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扎龙村历史悠久,开埠于清初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满族人。197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成为扎龙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春天较晚,虽然已近四月底,除了保护区内的几株迎春开了之外,一切都显得萧索。湿地内的芦苇全部是齐刷刷的茬子。因为这些芦苇的归属权还属于生活在此地的满族居民,每年冬天,当湿地内的沼泽冰层厚度达到5米左右时,满族人就会把收割机开进来收割芦苇。现代社会里,芦苇的作用已经狭窄化,大部分用来做纸张。1980年代以前,芦苇是当地满族居民生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盖房子、做炕席、扎筐子等等,用处特别多。现在只有少许一部分被留下来用于工艺品制作,如景区内的芦苇卫生间和凉亭,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后,显得十分质朴。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微风轻拂,沼泽还结着冰,残荷倒映,禅意深深。四月里游客较少,三三两两的野鸭子和灰雁肆意地从头顶飞过,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旷达心境。为了避免游客误入沼泽地,在湿地之上修建了一条条人工木栈道。在木栈道上还没走几步耳边响起了鹤的叫声,高亢又嘹亮。找了半天才看到旁边的芦苇荡子里有一对正在孵蛋的双鹤。成年的鹤一般都是两两行动,它们是一夫一妻终身制,而公鹤在母鹤孵蛋期间会肩负起垒窝、觅食、守护妻儿的家庭责任。当母鹤需要外出时,公鹤也会接下孵蛋的任务,直到母鹤归来。鹤界,绝对没有渣男,它们都是顾家又忠贞的典范。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据扎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介绍,扎龙丹顶鹤的繁育模式已经是世界级领先水平,采用半野化式,虽然人工技术参与繁殖,但是鹤的生活习性依然保持野性,生存率和适应性很高。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技术人员们每年都要赴世界各地开展关于丹顶鹤繁殖与保护的学术交流会。

近几年为了能旅游创收,保护区内的养殖人员专门训练了一对鹤夫妻,平日里关在铁丝编织的一栋房子大小的笼子里,当有游客到来的时候,养殖人员会把鹤放出来,鹤会在食物的引诱下做出各种动作,供游客与鹤合影。与鹤合影其实有很大风险性,如果碰巧鹤心情不好,就会攻击人,保护区内经常有工作人员被鹤啄伤。与鹤合影的环节很有市场,中国式旅行的到此一游造就了这样的旅游项目,当鹤被引上台阶,站在石凳上搔首弄姿迎风起舞的时候,一旁的游客抓紧时间站成一排集体合影,表情千姿百态。多数人对自然的美感不在于探索其天性,而是热衷于驯服。我蹲在鹤夫妻旁边找了半天角度终于把合影的人群给摒除了,没有了人肉背景,舞动的公鹤是那么美丽又超然。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旅行家专栏>穆丽德尔的专栏>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By穆丽德尔2018-05-18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 已有5145人阅读

四月底,因公从新疆飞回东北,刚一抵达齐齐哈尔市,就被当地人推荐了扎龙。扎龙在满语里是生活在沼泽里的人,在蒙语里是饲养牛羊的圈。来齐齐哈尔必到扎龙,不仅是因为它有21万公顷位于亚洲第一的湿地景观,最重要的是去看鹤。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扎龙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距离齐齐哈尔市东南三十公里处,河流遍布、苇草丛生,像是松嫩平原上的肺页,吐纳呼吸,提供水汽和氧分。而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自《诗经》伊始,鹤都是清奇、雅致、忠贞的文化符号,主祥和吉庆之象征,闲云野鹤是中国文人趋之向往的终极精神境界。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我对扎龙丹顶鹤的印象却是带着悲伤的。在1980年代末,那个叫徐秀娟的女孩为了寻找未归的丹顶鹤幼鸟,因疲劳过度,淹没在沼泽里。像是一场无法逃避的宿命,30年后,她的弟弟步入了同样的命运。这片湿地在我印象里潜藏着潮湿泥泞的危险。

一望无际的芦苇河滩展现在眼前时,美丽辽阔的风景中,仍会让人唏嘘年轻的生命随着鹤唳风声远逝了。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扎龙村历史悠久,开埠于清初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满族人。197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成为扎龙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春天较晚,虽然已近四月底,除了保护区内的几株迎春开了之外,一切都显得萧索。湿地内的芦苇全部是齐刷刷的茬子。因为这些芦苇的归属权还属于生活在此地的满族居民,每年冬天,当湿地内的沼泽冰层厚度达到5米左右时,满族人就会把收割机开进来收割芦苇。现代社会里,芦苇的作用已经狭窄化,大部分用来做纸张。1980年代以前,芦苇是当地满族居民生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盖房子、做炕席、扎筐子等等,用处特别多。现在只有少许一部分被留下来用于工艺品制作,如景区内的芦苇卫生间和凉亭,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后,显得十分质朴。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微风轻拂,沼泽还结着冰,残荷倒映,禅意深深。四月里游客较少,三三两两的野鸭子和灰雁肆意地从头顶飞过,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旷达心境。为了避免游客误入沼泽地,在湿地之上修建了一条条人工木栈道。在木栈道上还没走几步耳边响起了鹤的叫声,高亢又嘹亮。找了半天才看到旁边的芦苇荡子里有一对正在孵蛋的双鹤。成年的鹤一般都是两两行动,它们是一夫一妻终身制,而公鹤在母鹤孵蛋期间会肩负起垒窝、觅食、守护妻儿的家庭责任。当母鹤需要外出时,公鹤也会接下孵蛋的任务,直到母鹤归来。鹤界,绝对没有渣男,它们都是顾家又忠贞的典范。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据扎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介绍,扎龙丹顶鹤的繁育模式已经是世界级领先水平,采用半野化式,虽然人工技术参与繁殖,但是鹤的生活习性依然保持野性,生存率和适应性很高。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技术人员们每年都要赴世界各地开展关于丹顶鹤繁殖与保护的学术交流会。

近几年为了能旅游创收,保护区内的养殖人员专门训练了一对鹤夫妻,平日里关在铁丝编织的一栋房子大小的笼子里,当有游客到来的时候,养殖人员会把鹤放出来,鹤会在食物的引诱下做出各种动作,供游客与鹤合影。与鹤合影其实有很大风险性,如果碰巧鹤心情不好,就会攻击人,保护区内经常有工作人员被鹤啄伤。与鹤合影的环节很有市场,中国式旅行的到此一游造就了这样的旅游项目,当鹤被引上台阶,站在石凳上搔首弄姿迎风起舞的时候,一旁的游客抓紧时间站成一排集体合影,表情千姿百态。多数人对自然的美感不在于探索其天性,而是热衷于驯服。我蹲在鹤夫妻旁边找了半天角度终于把合影的人群给摒除了,没有了人肉背景,舞动的公鹤是那么美丽又超然。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扎龙保护区很大,设有区间车,但还是建议游玩的人尽量步行,只有漫步其中的时候才会感悟它的美丽与辽阔。不过,步行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蚊虫措施,因为被沼泽环绕,虽然是冬末春初,到处都是蚊子,稍微不注意,脚踝、脖子都被咬得又疼又痒。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上午11点是放鹤时间, 10点半就会看到景区内的游客开始骚动,长枪短炮集中赶往放鹤区。放鹤区位于沼泽深处,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处。放鹤前,会有养殖人员站在山顶挥旗,示意大家准备好快门。当挥旗完毕,一只两只三只开场舞之后……越来越多的丹顶鹤跑着飞着从山顶俯冲而来。当鹤群舞动着翅膀从头顶呼啸而过时,人们似乎被那一刻的翩跹身影惊住了,直到鹤影掠过,仍然缓不过神来。景区每天固定时间放养鹤,并不完全是为了取悦游客,而是技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据说也是为了保持鹤的野性。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在天空盘旋了几圈,它们纷纷落地在观赏区脚下的小河岸边,追着养殖人员要好吃的。鹤群大概已经非常熟悉养殖人员了,扔进沼泽里的小鱼被哄抢光后,胆大的鹤伸着脖子继续向养殖人员示意。养殖人员嘴里发出“嘚嘚嘚”的叫声,所有的鹤都跟随着跑过去,有的跑得慢,被另外的养殖人员用鞭子驱赶走。在新疆见惯了牧羊人,赶鹤人还是第一次见。鞭子只是为了吓唬它们,被驱赶的鹤跳着脚躲避的样子非常有喜感。

扎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摄影的人潮散去了,我坐在河边望着闲散在山坡上的鹤群,世界一下子变得安静。一只鹤可以活80年,是与人类寿命最相近的鸟类,它们端庄、自由、忠贞、长寿,有着人类期待的所有的美好。所以,只有走进扎龙,亲身与鹤相处,才会理解丹顶鹤女孩和她的弟弟,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追随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鸟。希望他们的灵魂也幻化成一对丹顶鹤,栖息在这美丽的地方。

对美好的期许与守护,这大概也是人类被自然赋予的最壮丽的情怀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