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教育,到臨終關懷,我們全部都缺失了……

我們這一代人誕生出來的“喪文化”還是蠻有趣的。經常聽到人家說,年紀大了真可怕,到了走不動就自殺,大病就拔管啥的等等,但事實上,大家都是明白人,就算萬一明天走不動了,今天還是會好好工作。

路過腫瘤科的病房,腫瘤科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有人哭啼,有人嘻哈,也有人唱每天愛你多一些,大體上和產科差不多,只不過一個預示著生命的開始,一個預示著生命的結束。

我們小時候,大人總是會教育我們,死=不好,加上電視劇的那些鬼鬼怪怪的,滿臉血啊傷啊,模糊啊,馬賽克啊,還有那些經典臺詞“我死了也不放過你啊”balabala,這些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令人無限忌諱。

死亡教育比性教育還慘,起碼性這個東西,會讓人蠢蠢欲動,還能讓人有衝動去搜索額外的電影和資料,產生自我學習的過程,就算怎麼阻止,也停不了腳步,總會有跨越禁忌的快感。而死亡教育卻是一點吸引力都沒有,而且瀰漫著恐怖的氣息。

人可以一輩子沒有性生活,但不可能逃過死亡,而面對死亡的不安和恐懼,為了逃避死亡這個話題,我們會在日常生活的言語、態度和行動上將相關的話題排除在外,模糊了人必然會死的事實,增添了死亡的神秘性,但是就結果而言,卻擴大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重生避死”導致了現在的人無法直面死亡。

這種心態,在一些腫瘤晚期病人和他的家屬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般這一類病人都會經歷5個心理反應階段:①否認期,②憤怒期,③協議期,④憂鬱期,⑤接受期。但基本上,很少病人本身能夠真正平穩地到達接受期,家屬更甚,一直處於憤怒期,或許有的是對醫護人員的憤怒,但更多的是對疾病,腫瘤的憤怒,又或者是需要貫徹“孝”道而不能理性思考,以至於在病人萬般痛苦的階段,依然接受著毫無意義的搶救治療,痛苦得不到舒緩,連最後想好的說話沒說出口,就已經處於頻死昏迷的狀態,直至斷氣。

在《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顯示,調查世界範圍內80個國家(地區),中國大陸在第71位,即倒數第九,倒數第一是伊拉克。當然,調查的數量不多,但儘管樣本量不多,已經足夠反應目前國內的死亡質量是何等低下。而且,近年來還出現下滑的趨勢,尤其是在臨終病人產生的滯留負擔,另一個就是獨生子女的政策實施以來,造成家庭的倒金字塔比例讓其幾乎不可能承擔這一責任,因而催生了遺棄病人,病床“老賴”等現象。

而除了晚期腫瘤患者,更多的是慢性病患者,在2015年的疾病報告顯示,每年1600萬死亡人口中,不過只有三分之一是癌症腫瘤病人。而在2017年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中,2020年,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900萬,而失能老年人口將會增加到4200萬,主要的疾病模式,已經從傳染病和營養不良,轉向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非傳染病,而且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情況不容樂觀。

當然,我說的並不是為了數據去堆積“死亡質量”這個報告,而是按照如此發展下去,將會一個不如一個地“不得善終”,而且將會產生更多遺棄病人。目前國內的大型三甲醫院的腫瘤科病人,床位供不應求,根本不可能讓病人待到臨終一刻,而且會有嚴格要求死亡率,因此,大多的做法,都是轉到下級醫院或社區醫院,但社區醫院無論人力,物力都是跟不上的,因此,就算轉了一個環境,死亡質量依然會持續下降。

近幾年,國家政府開始有一些注意力關注臨終關懷方面,在一些二級的療養院,或者康復中心,有的會強制性開展臨終關懷項目,但不會明說,以免引起極大反感和排斥,老爺子說過,晚期腫瘤的病人,大多都會轉去這一部分的療養院/康復中心,但即使如此,臨終關懷的質量也不高,實際上也是供不應求,床位緊張。

有調查數據顯示,就目前的醫療環境來看,公眾支持安樂死的有84%,只是,如果是從親人的角度來看,遇到類似情況就會有64%左右的人不同意安樂死。醫護人員對於安樂死的支持率,是高達95%的,但可惜的是,即使這麼高,安樂死的法律規範依然沒有很明確,始終無法保留病人最後的尊嚴。

實行臨終關懷其實能夠產生巨大的效益,這種效益不止是金錢上的效益,更多的是意識上的效益,一方面,能夠幫助患者安穩寧靜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給予最後的尊嚴,另一方面,更加能夠協助家屬予以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極大地減少由於患者死亡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能夠早一步迴歸自身的生活軌跡。

但是,臨終關懷,首先是屬於一種社會文化,其次才算是醫學文化,也包括宗教文化,即使目前還未有完善的規定,但這個一定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維護人生的尊嚴,包括生,還有死,這些都是屬於社會公益慈善項目,目前能夠提供臨終服務的機構,極少,而真正懂得臨終服務的人,更少,需要健康管理,心理諮詢,義工社工,藥師等等,學科也沒有很系統的臨終關懷的文化課程,但這是守護人生最後一程尊嚴的項目,是社會文化上必不可少的一環。

如果說臨終關懷屬於社會文化,那麼,死亡教育則屬於思想品德,應該和性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但是目前的性教育也僅僅處於初級階段,死亡教育,估計是難上加難。但是,在成長的各個過程,要完善整個人生的思考過程,是必須要把死亡考量進去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容面對人生最後的階段。

後記:

其實,臨終關懷所針對的一般都是終末期癌症、或慢性病導致身體多器官衰竭等類似狀況的病人,事實上與其對他們進行延續生命的搶救,還真的不如進行舒緩的安寧療養,尤其是當我看到那位病人從瘦小,到身體浮腫,到骨瘦如柴,最後需要在膠帶的幫助下才能勉強合上眼睛,血壓低,血氧濃度低,心率低,最後在沒有意識當中心跳停止,其過程,誰都不好受,但即使如此,卻只有他的伴侶,和醫護人員敢接觸他的身體,他的親戚,連手都不敢碰,更有的一直讓小孩子在病房外等候,美其名曰不讓接觸這些“髒”東西。我是覺得非常愚昧的,都什麼年代了,病人都快要走了,連全部親戚都看不完整,那更加不用談什麼臨終關懷了。

從宗教上來說,讓他在最後有能力的時候,了結自己的心願,才能安心離去成佛,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還有意識的時候,完成自己的心願,這也是臨終關懷的一個重要的目的。

關於這個臨終關懷的話題,還是有很多想說的,但是最基本的,還是要先從意識上進行改變,如果可以的話,在進行性教育的同時期,也進行死亡教育,也希望各位看官能產生了解死亡的這一個想法,包括臨終的過程,臨終的狀態變化,以及心理變化等等,從我做起,是改變大環境的第一步,雖然我也不知道會用多久時間,但無論怎樣,每個人最終都會經歷死亡,坦然一點,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老實說,我自己也不知道將來我能不能做到這麼坦然,但我是希望自己能做到的,因此,我也會盡可能地去了解相關的行業和資訊,如果從醫院離職之後,或許我也會從事臨終關懷相關的工作吧,像我這麼帥氣的人,如果讓疾病晚期的病人能夠看到,估計他們也會舒服一點吧,hhhhh,,,

(PS:如果有相關行業的在職或過往在職的人,請和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