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這篇文章說透了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自美國挑起貿易戰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爭端不斷升級,國內外輿論對白宮的譴責一直不斷,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在網上流佈。一種是把責任歸咎於中國,說是“中國在戰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招致了美國的組合拳”;一種是批評中國不該反擊,說是“及早妥協讓步,貿易戰就不會愈演愈烈”。言下之意,只要中國服軟,美國就會“高抬貴手”,中美“貿易戰”也就不會打了。

事實果真如此麼?

貿易戰這件事,即便從中美關係的邏輯考量,也需要一些更寬廣的歷史視野。

當年,面對實力強大、意識形態相異的蘇聯,美國發動“冷戰”,“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黃金,全部物質力量”,對蘇聯進行全方位打壓和遏制,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外因,美國自詡贏得了“歷史的終結”。上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的日本,很快成為美國的“心病”。儘管那時的日本對美國亦步亦趨,社會制度也由美國設計,美國依然不斷製造貿易摩擦,頒佈“自願出口限制”項目,簽訂“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最終讓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可見對華貿易戰,絕非一些人“高調招敵”“意識形態”導致“中美關係緊張”所能解釋的。設置對手一直是美國為確保自身強勢的戰略慣性——自1894年美國GDP世界第一以來,在美國的“戰略詞典”裡,哪個國家的實力全球第二,哪個國家威脅到美國地位,哪個國家就是美國最重要的對手,美國就一定要遏制這個國家。

有人曾總結,在美國國際交往邏輯裡,存在一個“60%定律”:當另一個國家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60%,並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甚至有快速趕超美國的可能之時,美國就一定會將其定為對手,要千方百計地遏制住對手的成長。不管是當年的蘇聯、日本,還是現在的中國,概莫能外。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無論中國怎麼做,在美國看來,中國的發展已經“危及到了美國第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的60%,是日本、德國、英國的GDP之和,還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成果進入井噴期,擁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業能力,創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趕美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更加密切,對世界其他國家也充滿吸引力……自鴉片戰爭以後,經過100多年努力,中國重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這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摩擦必須清楚的基礎性事實。如此大的體量、如此重的分量,不是“低調”就能隱藏的,就像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身於小樹之後。

儘管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也一再重申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但以美國一以貫之的邏輯,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理所當然地成了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最大挑戰者。更何況,“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潛力均遠大於歷史上的蘇聯與日本”, 成了美國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對於這樣的“對手”,美國必然會採取兩種手段,一是以對手來激勵自己,爭取民眾對“美國再次強大”的政治支持;二是在各個層面遏制對手的超越。

白宮前首席戰略師史蒂夫·班農曾毫不掩飾地說:“我們正在與中國進行經濟戰。25或30年內,我們中的一個將成為霸主,而如果我們陷入其中,霸主將是他們。”班農這句話,真正的價值是他對中美經濟博弈格局及其未來發展前途的判斷,以及美國政府為改變這一歷史趨勢所做的歷史選擇。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就會明白中國當前所面臨的來自美國的一切挑釁和壓力,都是美國統治階層一直遵循的邏輯使然。

正是這種將霸權主義作為國際關係基礎的觀念,導致了白宮對21世紀世界秩序的錯誤判斷、對中國和平發展的錯誤判斷。許多人都關注到,早在去年12月,特朗普公佈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已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稱中國是挑戰美國實力、影響力和利益,意圖侵蝕美國安全和繁榮的“修正主義國家”。

再往前看,這種視漸漸強大的中國為“對手”的思維,並非特朗普政府所獨有。

一份智庫報告曾把美國的敵人按照遏制的優先循序劃分為“紅線”、“黃線”和“綠線”。作為“紅線”的蘇聯首當其衝,作為“綠線”的伊斯蘭世界排在最後,而“黃線”就是冉冉升起的中國。很多學者都相信,如果不是“9·11”讓美國掉轉了槍頭,今天的中美貿易戰可能早就開始了。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中國人這些年已經習慣了美國人動不動就黑我們,特別是在拉票的時候。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回顧中美經貿磋商過程,特朗普政府言行不一、搖擺不定、出爾反爾,但其背後的邏輯並無二致,無非是戰略打壓、戰術訛詐;其真實意圖也不言而喻,絕不僅僅是縮小貿易逆差,而是要在更廣泛意義上遏制中國發展。對此,今年4月份,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醒醒吧美國,中國必須被遏制》。細數美國加徵關稅的清單,條條針對中國高技術製造業發展,處處針對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坦言,特朗普宣佈新的關稅政策,“反映出美國存在的巨大焦慮”。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有人說得好,站在中國的立場,中國要求發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一些美國戰略家看來,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成為美國最強勁的對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說得更是直白:只要中國不放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就將繼續挑戰美國在各個層面的統治。這恐怕才是挑起貿易戰的真實意圖,那就是堵死中國在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向上攀升的機會,打掉中國蓬勃發展的勢頭。然而,為了確保自己遙遙領先的“絕對優勢”,不惜打壓13億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正當權利,這不是強權邏輯又是什麼?又哪裡有一點“歷史正義”?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一個繁榮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繁榮的美國對中國也有利。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反覆強調,“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指出“中美兩國如何判斷彼此戰略意圖,將直接影響雙方採取什麼樣的政策、發展什麼樣的關係。不能在這個根本問題上犯錯誤,否則就會一錯皆錯。”中國無意改變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美國無法左右中國,更不可能阻止中國的發展。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我們深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堅信只要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這篇文章說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