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角度剖析:貿易戰

3月23日,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為什麼美國要反全球化,實行閉關鎖國啊?

國際貿易不是對所有國家都有好處嗎?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關於國際貿易的知識。

1.

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就有關於國際貿易的解釋,這本書出版於1999年,被西方世界認為是“最令人鼓舞的經濟學教科書”,被美國多所大學用作教材。

經濟學角度剖析:貿易戰

圖片網絡

這本書的特點是通俗易懂,生活案例極多,也沒有高深的數學,沒有任何經濟學基礎的人也能讀懂。

書中的一些概念有助於解釋美國為什麼要閉關鎖國:

絕對優勢

假設世界上只有兩種物品——牛肉和土豆。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兩個人——牧牛人和種土豆的農民——他們每個人都既愛吃牛肉,又愛吃土豆。

如果牧牛人只能生產牛肉,而農民只能生產土豆,那麼,貿易對兩人都有好處——牛肉換土豆。

如果牧牛人也能種土豆,但他的土地不適合種土豆,產量不高,成本還貴。農民也能養牛,但他不擅長養牛。

牧牛人對農民養牛就有絕對優勢,農民對牧牛人種土豆也有絕對優勢。

那如果牧牛人不僅擅長養牛,土豆也比農民種得好,他還有必要進行貿易嗎?

還是有必要,用“比較優勢原理”可以解釋。

2.

比較優勢

書中有一個例子,邁克爾.喬丹是NBA最優秀的運動員之一,假設,喬丹修剪自己的草坪也比其它人快,他應該自己修剪草坪嗎?

比如說,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草坪。在這同樣的2小時中,他能拍一部運動鞋的商業廣告,並賺到1萬美元。與他相比,小姑娘傑尼芙能用4小時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在這同樣的4小時中,她可以在麥當勞工作並賺20美元。

在這個例子中,喬丹修剪草坪的機會成本是1萬美元,而傑尼芙的機會成本是20美元。喬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絕對優勢,因為他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幹完這件活。但傑尼芙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因為她的機會成本低。

所以,貿易的好處是巨大的。喬丹不應該修剪草坪,而應該去拍商業廣告,他應該僱用傑尼芙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給傑尼芙的錢大於20美元而小於1萬美元,雙方的狀況都會更好。

比較優勢原理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窮國,什麼都不如別人,參與國際貿易仍然能從中獲利。

經濟學角度剖析:貿易戰

圖片網絡

3.

既然國際貿易對各方都有利,那美國為什麼還要挑起貿易戰呢?

因為國際貿易嚴重不平衡,美國對世界的貿易永遠是逆差——錢都被世界各國賺走了,然後就只能不斷髮國債(借錢),相對而言,閉關鎖國對美國更好一些。特朗普是一個很務實的人,絕不是美國精英階層譏諷的“Idiot”白痴,他想挽救美國製造業,就有必要把國外的產品擋在國門外,尤其是中國製造。

2017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2756億美元。

中國對美國大量出口,而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只有農產品、飛機等,出口額遠遠小於中國。美國的軍火、高科技產品,對中國有絕對優勢,如果願意賣給中國,貿易也就平衡了。可是,美國又不敢賣給中國。天長日久,美國終於受不了了,要搞貿易保護了。

美國我去過兩次,一進超市就會發現,除了生鮮食品外,絕大部分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我在沃爾瑪超市看到新鮮又便宜的三文魚,就買了點,順便又買了一把水果刀,這把刀才1美元,中國製造。想想看啊,這1美元裡包含了,中國生產廠家的成本、利潤,出口運費、進口關稅、進口商的利潤、沃爾瑪的利潤和成本等等,涉及多少個環節啊,才人民幣6塊多錢!

美國如果有生產水果刀的廠家,如何來和中國競爭呢?

這把刀質量還不錯,我把它帶回了國內,去年去美國,又把它帶上了。就這樣,這把刀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走了2個來回。

經濟學角度剖析:貿易戰

4.

那非洲一些國家成本比中國更低,怎麼也幹不過中國啊?

引用一段國際形勢分析達人天涯的話,想要壟斷中低端製造,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第一,龐大的人口市場。

以牙籤為例,每個牙籤的利潤只有0.01元,100根1塊錢,100萬根才1萬塊錢的利潤,一億根牙籤的利潤才100萬,試問有幾個國家能有一億人?

而中國有14億,僅僅中國市場就能讓牙籤廠生存下來。依託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出口到外國的牙籤可以不賺任何利潤,這樣就能把別的國家牙籤廠全部幹掉,幹掉以後再加價。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國家連牙籤、衛生紙、圖釘等都得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不想自己製造,而是根本無法和中國競爭。

第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以自行車為例,你想要生產自行車,那麼有25個部件是不可以缺少的,你不太可能去生產全部的零件,很多隻能讓其他的工廠進行代工。很多國家都沒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想自己生產也不行了。

所以,美國想要建成完整的中低端製造業很難。他們很多的中低端產業都轉移、外包了,產業空心化,只剩下農業、波音飛機、金融、軍火、高科技了。中低端實體經濟好多被幹掉了,導致了失業率上升。而失業率高又導致了治安不好,在美國的大城市,我們晚上都不敢出門。

經濟學角度剖析:貿易戰

圖片網絡

5.

中國大量的商品出口美國,很多中國商品在美國買還比國內便宜得多。比如,我去年在美國奧特萊斯買的T-Shirt、鞋等,價格只是國內的一半,連我這種不愛購物的人也買了不少,T-Shirt直接買了10件,鞋3雙,反正慢慢穿唄。

有國人不樂意了,為什麼國內要賣這麼高的價格,而白白去便宜老外啊?出口的商品本來成本不是要高些嗎?至少得增加運費和進口關稅吧?

這可以用規模經濟概念來解釋,簡單來說,就是當產量達到一定數量時,製造成本會大幅下降。如果說,在國內價格高些是為了彌補各種製造成本,出口只需要覆蓋邊際成本就可以了——不考慮折舊等固定資產成本,只要多生產1單位產品的收益大於其直接成本就可以了。中國市場容量有限,通過大量出口來降低成本是不得已的事。

何況,很多出口商品還有國家的出口退稅鼓勵,比方說,我們出口的化工品很多有13%的退稅,成本3000美元/每噸的產品,出口價可以做到2700美元/每噸,還能賺3%的利潤。

那憑什麼中國政府要拿錢去補貼國外消費者呢?

一是鼓勵出口,消化國內過剩產能,緩解就業壓力。二是用低價把國外的生產商幹掉,然後,再慢慢漲價。

所以,美國要指責中國搞“經濟侵略”。

6.

2008年有本書叫《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講的是,在2004年的聖誕節,美國人薩拉忽然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25件。與此同時,家裡的鞋、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來自中國。她想嘗試: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

她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他們做到了,但過程充滿了艱辛,生活變得一團糟。薩拉發誓,“未來10年,我再也沒有勇氣嘗試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了。”

10年後,相信美國人民更離不開中國製造了。特朗普要搞貿易保護,談何容易?

中國的反擊是強有力的,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最後大家還是得坐下來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