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川普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解讀 | 中美「貿易戰」 特朗普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解讀 | 中美「貿易戰」 特朗普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3月23日,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美貿易關係上,世界前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戰」看似一觸即發。今天(3月26日),商務部宣佈對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和泰國的進口苯酚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美國也提出中國政府取消對廢金屬供應鏈的進口禁令的要求。雙方都以強硬的姿態證明自己的立場。

歷史上的「貿易戰」往往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收場。美國究竟為何不惜代價向中國強力施壓?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真的要打「貿易戰」了嗎?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3月22日簽署備忘錄,宣佈基於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後簡稱USTR)公佈的對華301調查報告,指令有關部門對華採取限制措施。其中具體措施包括:

(1)關稅政策。15天內由USTR宣佈對華增稅產品名錄,將涉及近600億美金進口規模的產品。

(2)WTO爭端解決。USTR將針對中國「歧視性的技術許可要求」向WTO提起出磋商請求。

(3)投資限制。限制中國在美重要行業或科技領域的投資。

解讀 | 中美「貿易戰」 特朗普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早在2017年8月,特朗普政府即宣佈對華開展301調查,並於今年3月8日,認定中國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分別徵收25%和10%的保障關稅。此次簽署備忘錄主要針對「中國在技術轉移、知識產權領域不公平法規、政策和要求」,認定其符合301條款中「不合理、歧視性」政策,依此對華採取限制措施。

此舉一出,當日便引發股市震盪。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別大跌2.93%、2.52%和2.43%,滬指跌幅也超過4%。

中方立即做出回應,商務部根據WTO規定擬中止對美國實施等額的減讓和其他義務,以彌補美方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對美國提起爭端解決磋商表示遺憾。同時,外交部也強硬表態「奉陪到底」。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場中美「貿易戰」似乎在所難免。

引發「貿易戰」對美國到底有什麼好處?

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自由貿易能夠促進國家間專業化分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帶來各國福利的提升。

但近年來「反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後不斷向中方施壓,要求中方主動減小貿易順差,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貿易摩擦不斷,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那麼,美方主動引發「貿易戰」究竟是在打什麼算盤?

1、試圖吸引製造業迴流,促進經濟增長。在自由貿易中,由於中國在勞動力要素上存在比較優勢,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入美國,替代美國本土生產產品。雖然消費者得以享受價格下降帶來的福利提升,但也造成了美國國內如紡織業等行業的萎縮和失業現象。這些生產者形成遊說集團對政府進行遊說和施壓,形成反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同時,美國希望通過關稅保障本國重要戰略物資行業的發展,諸如鋼鐵、鋁等屬於關係到國家命脈的重要產業。

2、為了緩解勞動力市場摩擦,降低失業率。當貿易衝擊來臨時,在理想狀態下的僱員應當從本國具有比較劣勢的行業流向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就業,但現實中由於信息不完全、行業間技能需求不同、尋找新工作需要時間等摩擦的存在,導致勞動力無法立刻調整,因此會帶來失業率的上升和很高的工作調整成本。據估計,工人應對貿易衝擊的調整成本高達平均年度收入的6倍,整個社會需要9年的滯後期才能重新回到均衡狀態(Dix-Carneiro,Ecma 2014)。同時,貿易衝擊對低技能勞動力的衝擊更大。這就使得大量失業勞工將失業歸咎於中國的貿易順差。而特朗普在貿易領域的激進態度,成為其獲得這部分選民支持的重要手段。

3、為了在高科技行業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地形。此次美國「貿易戰」矛頭直指中國高科技領域出口,將「中國製造2025」計劃看作是政府行為對市場的扭曲,是對美國的不公平對待。因此,幾乎所有中國致力於發展的高精尖產品均出現在擬增稅名單中,如高鐵裝備、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等。由此,外商投資高科技產品在華生產的優勢就不復存在。同時,美國也對中國企業對美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提出嚴格的限制,這更加限制了中美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使得中國難以通過知識的正外部性獲益。如今在高科技領域,企業競爭的目標轉變為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對市場產生控制力,獲得更大的超額收益。因此,此次貿易戰也體現了中美兩國的交鋒愈發激烈。

中國何以強硬麵對?

目前,中國依照WTO的規則,針對美國向中國鋼鐵和鋁產品的增稅方案提出等額反擊,包括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參、無縫鋼管等產品,但尚未對據稱有600億規模的涉及知識產權爭端產品增稅方案進行回應。

解讀 | 中美「貿易戰」 特朗普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我們能做什麼?首先,從WTO規則來看,當一國單方面對另一國增稅,違反最惠國待遇時,該國有權臨時對其增收同等經濟效益的稅收,直至兩個通過爭端協商機制解決爭端。所以長期來看,談判是解決爭議的最終手段。其次,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決定了中國對於經濟武器和資源的使用能力更強,對「貿易戰」可能引發的真實工資下降也有更好的消化能力。因此,在以稅收壁壘為籌碼的談判中,中國擁有強勢的底氣。

我們應做什麼?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對美增稅會帶來國內消費者福利的損失。但從長遠來講,以犧牲短期福利為代價,可以向美方釋放強硬的信號,增強威脅的可置信度,從而為中國爭取到更加有利的位置。今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在即,利用政治力量給美國政府施壓或許可以更有效率地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例如,樓繼偉提出的「先打大豆,再打汽車,後打飛機」就能正中美國政府財團痛處。

未來走勢如何?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依賴對外出口帶動調整經濟結構。同時,隨著我國逐漸成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仍需完善。以此次「貿易戰」為契機,或許可以加快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改革。從社會福利來看,貿易戰中沒有真正的贏家,但雙方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不同的。中國不希望貿易戰發生,但如果非要打,中國也絕不懼怕貿易戰。未來,我們仍然期待雙方能基於共贏的原則,通過談判以最小的損失達到雙方互利互惠的局面。而對於中國,保證穩定且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仍然是現階段的首要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