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全球绝无仅有的“一街两制”街,左手深圳,右手香港!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

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中形成的。


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深圳,西侧为英界沙头角香港,并在优质买卖中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即中英街。

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着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由于政府对该街实行了免税政策,这条小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胜地,中英街价廉物美的黄金首饰和进口电器一直是游客们购买的焦点。

自2018年1月1日起,进入中英街必须办理的《边境特别管理通行证》10元办证工本费已经取消。据悉,到春节前夕,中英街办证将实现网上预约,游客不再需要现场排队办证。从1980年起,前来中英街购物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街内水泄不通,最高人流量一天达到七万人次。

中英街的繁荣兴旺,有力地带动了沙头角乃至整个深圳东部经济的发展,也为沙头角的财政收入作出了很大贡献,据区财政局资料,在1980年以来的10多年内,中英街的财政收入,占了整个沙头角镇的10%至30%,最高的年份达到70%。1980年至1997年,游客进关排长龙。然而从1998至今,进关游客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