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全球絕無僅有的「一街兩制」街,左手深圳,右手香港!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鷀徑”。

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1898年刻立的“光緒帝24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立於街中心,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故名“中英街”。

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北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嶼山等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成了所謂“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間英國殖民主義者展拓“新界”後重新勘界中形成的。


英國人隨後豎立了界碑,以此為界線,東側為華界沙頭角深圳,西側為英界沙頭角香港,並在優質買賣中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即中英街。

因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沙頭角邊境小鎮這種實行“一街兩制”的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中英街在中國遭受屈辱的歷史背景下存留著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

由於政府對該街實行了免稅政策,這條小街成為遠近聞名的購物勝地,中英街價廉物美的黃金首飾和進口電器一直是遊客們購買的焦點。

自2018年1月1日起,進入中英街必須辦理的《邊境特別管理通行證》10元辦證工本費已經取消。據悉,到春節前夕,中英街辦證將實現網上預約,遊客不再需要現場排隊辦證。從1980年起,前來中英街購物旅遊的人數日益增加,平均每天接待遊客近萬人,街內水洩不通,最高人流量一天達到七萬人次。

中英街的繁榮興旺,有力地帶動了沙頭角乃至整個深圳東部經濟的發展,也為沙頭角的財政收入作出了很大貢獻,據區財政局資料,在1980年以來的10多年內,中英街的財政收入,佔了整個沙頭角鎮的10%至30%,最高的年份達到70%。1980年至1997年,遊客進關排長龍。然而從1998至今,進關遊客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