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英街,特区中的特区,“一街两制”香港深圳共同管理


【中英街界碑】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的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

【深港合作、共创繁荣】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因为里面有香港区域,入景区需要办通行证,普通人办蓝证,每人十元,办证工作时间为8:30~12:00和13:00~16:00,就在景区门口的办证大厅。

【中英街警示钟】“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中英街香港方向】因中英街属于边境管理区,因此进入中英街需办理由广东省公安厅签发的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并且这张证,不能用港澳通行证替代。如果是为了快捷和不排队,办证大厅里左边有个小厅可以办理一次性旅游,价格是25元。同时由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深圳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进入参观可免于上述繁杂手续,通过学校方出具证明统一组织入内参观。

【中英街深圳方向】从香港方向进入中英街须申请附有准许进入中英街批注的边境禁区通行证 。因中英街通行证只发予中英街居民、探望居住于中英街的居民、需与中英街社区保持传统联系、有需要进入中英街的沙头角居民或因工作需要进入中英街的人士,且须当地居民或有关公司机构担保,因此从香港方向进入中英街非常困难。

【中英街街景】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


【中英街街景】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并在优质买卖中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即中英街。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着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中英街购物商场】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这8块界碑中1、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至7号界碑被日军丢掉,今天我们看到的3至7号碑是国民党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它们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历史物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

【中英街街景】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从深圳沙头角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中英街随即首先被攻占。


【中英街香港区域】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所有人员均须从正式口岸凭深圳市的公安机关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进出境。“中英街”非正式口岸,因而开始限制人流往来。加之建国初期中英关系仍比较紧张,中方开始执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港英政府则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