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對烏雞國王說了什麼話才被在御水河浸三天?

從原著《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菩薩道:“你不知道;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一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中得知:

文殊菩薩“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一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文殊菩薩對烏雞國王說了什麼話才被在御水河浸三天?

那麼,文殊菩薩到底說了什麼“相難言語”,才讓一個“好善齋僧”的烏雞國王如此暴躁如雷,痛下殺手,把文殊菩薩再御水河裡浸了三天三夜?

當然,原著裡沒有提到具體言語,咱們也不能隨意猜想,只能從相似的場景加以還原,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答案。

幸好在唐王召開水陸大會時,觀音菩薩和唐王也有類似的經歷,從中可知一二。

原著《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長安城裡,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見菩薩變化個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豔豔生光,他上前問道:“那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菩薩道:“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那愚僧笑道:“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長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了去!賣不成!”那菩薩更不爭吵,與木叉往前又走。”和“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王令擒來,只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問我何事?”唐王卻認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道:“正是。”太宗道:“你既來此處聽講,只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菩薩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文殊菩薩對烏雞國王說了什麼話才被在御水河浸三天?

現在分析一下相似之處:

文殊菩薩變成“凡僧”。

觀音菩薩變成“癩和尚”(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

文殊菩薩“佛差我來度他歸西”。

觀音菩薩“佛差我來東土尋找取經人”。

文殊菩薩“言語相難”。

觀音菩薩“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和“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

文殊菩薩“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觀音菩薩“王令擒來,只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

再分析一下不同之處:

文殊菩薩“問他化些齋供”。也就是先問烏雞國王要東西。

觀音菩薩“先送唐王袈裟和錫杖”。也就是先送唐王見面禮。

言語相激後,烏雞國王沒聽文殊菩薩解釋原因,直接綁了就浸入御水河。

唐王聽了觀音菩薩的解釋後,喜上眉梢。

綜上所述:

烏雞國王由於“好善齋僧”,如來佛祖派文殊菩薩度烏雞國王歸西,早成金身羅漢,於是文殊菩薩變成一個凡僧,向烏雞國王化些齋供,化齋期間,文殊菩薩為了試探烏雞國王到底是不是真心向佛,故意說佛的不是,也就是“言語相難”,結果讓烏雞國王暴躁如雷,把文殊菩薩綁了,浸了文殊菩薩“三日三夜”。

當然,原話由於吳老先生沒有寫出,咱們沒辦法還原,但大意應該是“說佛的不是”。

俗話說:菩薩怕因,人怕果。

由於文殊菩薩“言語相難”的因,導致了被文殊菩薩“浸了三日三夜”的果;

又由於文殊菩薩被“浸了三日三夜”的因,才導致了烏雞國王被浸了三年的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