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精品乾隆通寶

康乾盛世——精品乾隆通寶

康乾盛世——精品乾隆通寶

鑄造背景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繼續執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於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製,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於減重。"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盜鑄,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雲南銅產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清政府繼而又採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後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臨安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了使用古錢的現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後,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準,所以導致乾隆後期制錢的質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此外在乾隆朝時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寶"紅錢(也做普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是以新疆產銅為原料,在新疆地區鑄行的,此後各朝均有鑄行。

錢幣結構

乾隆通寶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可以參考華光普的《中國古錢幣目錄》,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歷史年代為,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絕大部分為小平錢,新疆紅錢有部分當十錢,寶泉、寶鞏發現有大錢,但應為開爐或後鑄花錢,非行用品。

乾隆通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乾隆通寶"版式很多,錢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體,寶浙局多用楷書,寶陝、寶川兩局用隸書,但大多數地方錢局用宋體。新疆紅錢部分局背滿文,其他則背維文和滿文。少數錢背有星、漢字,又有記年,記值,合背,吉語等錢。乾隆常見的共有二十二個鑄局,新疆紅錢有六個鑄局。

歷史價值

清高宗乾隆皇帝於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

康乾盛世——精品乾隆通寶

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乾隆通寶重:約4.3g 直徑:約2.3cm。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制幣規整,紋飾緊密平整,圖案清晰、精細,成色完好,正面與背面的品相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銅質優良,精美,品相完整。特別是錢幣的歷史藝術形象,是我國傳統裝飾的重要題材,在從古至今的許多建築、器物上都留下了不朽的造型。在作為財富象徵的錢幣上也可以尋覓到歷史的蹤跡。其經濟價值也一路飆升,同時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而且品相保存實在精美可貴;在錢幣市場上大受收藏青睞;有較高的升值空間和收藏價值。

近幾年來,隨著錢幣收藏市場的不斷升溫,古錢幣也慢慢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各地錢幣拍賣會上,古錢幣也相繼拍出了不錯的價格。

此錢幣它不僅具有一定的投資及價值還是的特殊身份見證。還是清朝時期文化方面的特殊見證,它顯示的是精品的稀有性與珍貴性方面的歷史見證,藏品經國家級權威鑑定專家老師認可,老師對此藏品給到一個很高的好評:稀少,罕見,珍貴,非常獨特精美,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