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机”性侵案大数据曝光!这些细节你该注意了

短短3个多月,滴滴出行再次下架顺风车业务。

两次下架的原因几乎一样——年轻女孩搭乘顺风车遭遇性侵并失去生命,而在案件发生的过程中,一直以“滴滴一下,让出行更美好”自我标榜的滴滴出行,对旗下业务的管理全程失灵。

现在,就先来看看“滴滴司机”性侵案大数据的背后都隐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滴滴司机”性侵案大数据曝光!这些细节你该注意了

“滴滴司机”性侵案画像

舆论的哗然和公众的愤怒,并不让人意外。

据媒体报道,过去4年中,经媒体报道或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已达50起,几乎每个月都有。

50个案例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有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名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50名司机,至少有3人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前科,却通过了“三证验真”(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其中7人被侵害时处于醉酒状态。

在《南方周末》梳理的案例中,(涉嫌)实施侵害的50名司机,有21人公布了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案发时22岁,是第一起顺风车奸杀案中的凶手周航,出生于1995年。

与郑州顺风车杀人案凶手刘振华一样,这些司机大多学历不高,10个公布学历的人中,3人为初中学历,7人为高中学历。

50个案例中,有21起就发生在22点~6点,还有20起发生在早上6点到晚上6点的光天化日之下。

统计显示,最危险的季节是夏天。有近25起案件发生在5月到8月,其中一半发生在5月。

此外,从连续4年滴滴男司机性骚扰女乘客案例来说,其年龄多为20~40岁。性骚扰事件有着类似的“规律”:受害对象均为女性,发生时间段多为夜间,多半女乘客坐副驾驶,多半都是绕路,把车开往偏僻的地方,有的受害者被司机动手动脚,有的受害者则遭遇语言侮辱。

把时间范围缩短在近三年,通过梳理后可以发现,部分顺风车司机借用他人车辆实施性侵或性骚扰的也不少,有些滴滴司机存在交通肇事罪前科或恶性犯罪等,而滴滴平台验证并不能起到把“危险的人”拒之门外的作用。

“滴滴司机”性侵案大数据曝光!这些细节你该注意了

“特殊”的顺风车

按照滴滴官方的解释和定义,顺风车应该是上班族在上班和下班的路程上,顺路捎带同行者,然后同行者来分担一定的油费,达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出行方式。车主并非职业司机,只是上下班顺路为之而已。所以滴滴顺风车一开始才会通过种种宣传文案,鼓励乘客主动和司机聊天,因为车主并不是来给乘客当司机打工的,只是一种互助行为,分担油费而已。

如果根据顺风车推出的初衷去看,这是一项天生就带有“公益”属性的共享经济产品。但是实际运行后,顺风车却逐渐背离了其“公益”的初衷。

顺风车车主赵先生表示,如果只是在一个区域内跑顺风车,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可以接三四单,而接单的数量不受限制,在定价体系上,滴滴的顺风车价格也并不仅仅实现了司机想要分摊油费的目的,“仔细算下来,顺风车也可以赚点钱。”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不少司机注册成为滴滴顺风车更主要的是因为在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时发现自己车辆未曾达到快车的准入门槛,因此选择了几乎零门槛的顺风车。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不少司机注册成为滴滴顺风车更主要的是因为在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时发现自己车辆未曾达到快车的准入门槛,因此选择了几乎零门槛的顺风车。

顺风车为何主打“社交牌”

比起专车、快车,顺风车是更典型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样本,最初,它的角色定位是“打造半私密的社交空间”。

在8月26日被宣布免职的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在2015年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顺风车在滴滴内部的角色定位。“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据滴滴官方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顺风车乘客数超过3000万,覆盖城市达到351个。

有专家认为,顺风车于滴滴而言,“一没有汽车成本,二没有薪资成本,补贴和运营成本也非常低。规模越大盈利越大。而专车、快车有硬支出,成本随收入上升而上升。”

而顺风车被滴滴官方突出的“社交”功能,也逐渐成为“危险因素”。50个案例中,就有6起刑事案件涉及“社交”。

有的认识了一个月时间,有的只认识了两天,南宁的女大学生张晶和盐城的女大学生沈某,就都是在初步信任了滴滴司机后,被对方带到家里企图强奸。

在上述50个案例中的53名被害人中,有22人公开了年龄,最大的不过33岁,最小的16岁;有16人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女大学生最多,共有6人。值得留意的是,有7名被害人是在醉酒后,遭到了滴滴司机强奸或者猥亵。

谁来终结滴滴的垄断

滴滴顺风车再次发生年轻女孩受害事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资本和垄断的问题。

滴滴作为一家新兴科技巨头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有很多资本的力量。特别是,滴滴发展历史上的多次非常重要的并购事件,滴滴并购快的、并购优步中国,资本的力量推动着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上逐渐形成了垄断的地位,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次事件发生后,资本圈也在关注,原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建波就特别分析到垄断的问题。

若是还有优步中国,若是没有目前滴滴的事实垄断,投资者就不会在网约车上几乎“别无选择”,令其一家独大。而滴滴此前所承诺的优质客服,郑州女孩被害事件后所承诺的全面整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基本“落空”!

在滴滴的快速扩张中,乘客的一次次出行,究竟是“更美好”还是“更梦魇”,变得越来越需要运气。

“理想”的顺风车

那么,顺风车平台应该怎么做,才会给大众安全的信心?

对此,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表示,首先,顺风车平台需要对司机的信用记录、犯罪记录做核查。除了提高准入门槛之外,滴滴可以在后台与政府的公安系统联动,也就是说,平台要与政府对接,对乘车人员要做到监控。

除了全程监控之外,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陈越峰表示,也可以在页面上增加一键报警功能,但是这个功能一定是要跟公安关联,而不是报警之后需要经过平台,通过客服。“就像这次乐清的情况,客服处理过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陈越峰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顺风车本身是对共享资源的利用,“对很多车主来说,是上下班顺路载人,去分摊掉一些油费,目的不应该是盈利。”陈艳艳表示,因此,滴滴如果想要继续发展顺风车业务,除了加大监管之外,最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甄别出司机是不是真的顺风而捎带乘客。

陈越峰也表示,滴滴想要继续下去,一定要加强监管,同时将信息发布的模式进行修改:“可以改成由司机发布需求,而不是乘客发布需求,不然就是网约车的模式,也就没有发展下去的必要。”

“滴滴司机”性侵案大数据曝光!这些细节你该注意了

这份网约车安全乘车指南,请务必收下

从乘客的角度,乘坐网约车有没有预防这类悲剧发生的办法?

这些情况下下尽量不打车

防患于未然,有些情况下,就不要外出或打车了,如深夜打车;尤其深夜去偏僻远郊区,城乡结合部等。

如果夜晚等外出,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急需打车时,尽量选择专车服务,虽然价格不低,但安全性比其他出租车要高一些。

车辆信息不符的车不上

据了解,目前网约车平台都会要求司机和车主身份验证,包括“身份证”、“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信息,只有三证信息全部真实有效才能成功注册。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传统出租车,还是网约车,社会上还是会存在与注册信息不符的车辆。

如果乘客在搭乘车辆时,遇到车牌信息和APP显示不符、车型不一致的情况要拒绝搭乘车辆,并可通过APP内的投诉通道直接反映。明知是黑车,一定不要上。如果遇到“套牌车”,则无解。

个人信息谨慎透露

出门在外不露财,打车同样适用。提前准备出打车的零钱,无论是手机中的钱包还是实体钱包,勿让其他人看到里面的总额。独自打车尽量不穿戴华贵。

除了不露财,尽量不露色。女孩一个人打车不穿着暴露,花枝招展,姿色超群者尤其要注意。

另外,很多司机喜欢和乘客聊天,此时,乘客不要吐露太多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单身、资产丰厚等敏感信息。

乘车时最好这样做

首先是坐的位置,如果是出租车或者网约车,可以选择坐在司机后面的位置,方便查看司机动态,司机也不容易发起袭击。搭乘顺风车一般坐副驾驶位置,坐后面属不礼貌行为,具体情况,乘客可酌情选择。

如果晚上乘车,打开一点车窗,有什么情况发生也方便对外大声呼救。

打车时不瞌睡,女生经常外出打车最好备有“防狼剂”等。车辆行驶中,注意使用APP查看行驶路线,谨防司机绕路或完全就是错误路线。

在车站或一些人群密集区,尽量去打流动车辆,而不是选择停靠拉客车辆。(综合来源:新华网 吴涛/文、《中国妇女报》陈姝/文、《新闻晨报》张立/文、《华西都市报》)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