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人文精神的文化溯源

魯燕清

開縣,古名開州,北依巴山,南近長江,由東河、彭溪河、浦裡河形成三大主要槽衝地帶。在三江勁流、大山峻峭、群山環繞的這樣一個特定地域內,開縣人在改造自然、創造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和價值觀念,而這種文化特質和價值觀念概括來講就是人文精神。本文擬從地域發展的視角定義人文精神,即是:在一個地域範圍內,形成和發展於當地的歷史文化中,體現在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由優秀文化沉澱、凝聚、孕育而成的大眾意識和一般心態。開縣人文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歷史的長河裡歷經文明的浸染而成,體現在開縣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濃烈的歷史和地域色彩。開縣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而生於斯長於斯的開縣人文精神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它既是歷史的,也有現實的,總是在不斷充實與發展。在查閱了大量開縣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筆者發現開縣關於“武”、“文”、“商”、“民”的歷史文化是開縣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

一、“武”文化造就了開縣人堅韌勇敢、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開縣的“武”文化主要集中體現在“神兵”、“戰神”和“軍神”這三個帶有傳奇色彩的稱呼上。

1、關於“神兵”

據考證,早在黃帝時期,開縣人的祖先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後人把這些原始的土著居民稱作“賨人”,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他們屬於巴人的一支。那麼,“賨人”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根據《晉書》的記載:“巴人呼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也就是說,在秦惠王時期,居住在開縣及附近這一帶的巴人繳納的賦稅是實物,叫作“賨”,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麻布,“賨人”由此得名。

賨人善弩射,長於狩獵,因使用木板為楯,衝鋒陷陣十分厲害,又被稱為“板楯蠻”。《太平廣記》裡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在秦昭襄王的時候,有一隻白虎成為公害,人們都很怕它。昭襄王就重金懸賞招募國中有本事殺虎的人,還出了個通知:凡是能殺死這隻白虎的,食邑萬戶,金帛要多少有多少。於是有幾個賨人(因為是土著居民,又被稱為夷人),就想辦法用白竹子做了弓弩,爬到高樓上去射白虎。白虎頭上中了三箭。這隻白虎是虎王,所以平常身邊跟隨著一群虎,中箭後它非常憤怒,失去了理智,把跟著的這一群虎全都咬死了,自己也大叫著死去。賨人為秦除掉了虎患,昭襄王非常讚賞:“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他想要按約行事,又嫌這幾個人是夷人,就刻石訂立盟約:夷人種田不滿一頃的不用交租;妻小不足十人的不算做一井(納租時);傷了人的不處分;殺了人的不犯死罪;秦人冒犯了夷人,賠黃金一兩;夷人冒犯秦人,賠清酒一壺。雖然秦王不守信用,但是賨人卻用勇敢為自己爭得了權利。

賨人勇猛彪悍、崇尚武力的特點,同樣在戰場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據《華陽國志·巴志》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當時,賨人作為“巴師”的一個重要部落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生死搏殺的戰場上,賨人將士們一邊衝鋒陷陣,一邊唱歌跳舞,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後的。這種充滿浪漫情調的戰術,並非是花架子,而是從氣勢上壓倒了商朝軍隊,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清朝光緒年間,彭溪河流域出土了一枚“漢歸義賨邑侯”金印,這也說明在秦漢時期開縣、雲陽這一帶曾是古賨人活動的重要地區。有史料記載,勇猛善戰的賨人常常充當劉邦軍隊的前鋒,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被稱為“神兵”。比如為劉邦出謀“定三秦”的扶嘉,雖然沒有張良、韓信那麼有名,但卻被劉邦稱為是“扶翼之臣”。後來,受到戰爭的影響,賨人一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東遷到武陵山區,和其他部落相融合,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土家族。

2、關於“戰神”

“戰神”是誰?他就是托塔天王李靖,神話中哪吒的父親,歷史上李淵手下的一員大將,是唐朝的開國之臣,由於善於帶兵打仗,戰無不勝,所以被稱為“戰神”。那麼,他和開縣的歷史文明有什麼關係呢?在唐朝的時候,開縣曾經發生過一次著名的軍事行動,這也是李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戰事。公元619年,王世充備法駕入宮,廢掉皇泰主楊侗,將他囚禁在含涼殿內,自即皇帝位,唐高祖李淵派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當時有個叫作蕭銑的地方割據勢力首領佔據荊州,李淵擔心兩面受敵,於是就派遣李靖去安撫他。在途中,適逢開縣少數民族酋長冉肇則反叛,率兵侵犯夔州,擊破了趙郡王李孝恭的唐軍。李靖率領800名兵士,奇兵突出,偷襲並擊破了冉肇則的大營,後來又在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在陣前斬殺了冉肇則,俘獲冉軍5000多人。當然從主觀上來說,我們不贊成用戰爭解決問題,但是從客觀上來說,“戰神”的到來,促進了開縣與外界的交流和融合,有利於庸巴文明的塑造和傳播,對開縣人文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關於“軍神”

到了近代,“軍神”劉伯承的出現,為開縣人文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也是開縣迄今為止“武”文化史上最傑出的代表。19歲的時候,他就胸懷“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的雄心壯志,離開家鄉,開始了戎馬一生。憑藉驍勇善戰和足智多謀,他成為了“手執青鋒衛共和”的英勇鬥士和“川中名將”。在1916年3月20日,他率部血戰豐都,右眼受傷,手術中為保護腦神經拒絕使用麻醉藥而被譽為“軍神”。後來,他又在很多戰爭中屢建奇功,如南昌起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進軍大西南等,這些對軍事策略運用的成功實踐,展現了一代“軍神”非凡卓越的軍事才能。建國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創辦了南京軍事學院,將他的實戰經驗和軍事理論奉獻給了新中國的國防建設。“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戀位,權重不擅權”,這是對劉伯承一生崇高品質的生動概括。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病逝於北京。遵照他的生前夙願,他的骨灰播撒在太行山區、淮海大地和故鄉開縣。這個從貧苦農民家庭走出來的一代名帥,最後又回到了生養他的故土。據劉伯承同志晚年身邊護理人員介紹,劉伯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基本上處於昏迷狀態,偶爾醒來,便呼喚著:“我是開縣趙家場的人!”“開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正是開縣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才培養出了一代英傑,培育了劉帥精神,而劉帥精神又深深地激勵了後來的開縣人,豐富和充實了開縣人文精神的內涵。

可以說,英勇善戰、敢闖敢拼的特點已經遺傳並深植在開縣人的骨子裡。“神兵”、“戰神”、“軍神”,這些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所以被人們賦予“神”的稱號,這絕不是對武力的迷信,而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精神的意象,已經被歷史轉化為一枚枚文明的符號,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培育出了開縣人豪邁仗義、重情重義的傳統美德,更造就了開縣人堅韌勇敢、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二、“文”文化培育了開縣人崇尚氣節、不畏強權、秉公持正的開明精神

我們這裡所說的“文”是相對於“武”而言,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等。開縣雖地處偏僻,但文化形式卻多種多樣,除了庸巴文明的根系文化之外,開縣人還根據地域特色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柑橘文化、鹽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引用清乾隆《開縣誌》裡的一句話說,那就是“雖僻處偏隅,而景物繁華。”

在封建時代的政治生態中,像開縣這樣偏僻的地方也往往具備一點特殊意義:對於青年英才來說,這裡可視為修煉身心的深水良港,他們渴望走出大山,而當時最好的出路就是努力讀書,考取功名;對於朝廷政客來說,這裡是懲戒對手的發配之地,可以用“偏僻”摧毀他們抗爭的意志。這樣的“進出”交融,除了讓開縣的本土文化得到充實,更帶來豐富的文化形式,從而加速了開縣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特別是在盛唐時期,《盛山十二景詩》的廣泛傳播更是將開縣文化推向了一個繁榮的頂峰。

盛山,是開縣的文化名山,因山形酷似“盛”字而得名,著名的大詩人杜甫曾詩云:“拄笏看山尋盛字”。《盛山十二景詩》的作者是唐代名相韋處厚。公元818年,因為政治鬥爭的原因,他從京官考功員外副郎(員外郎專掌京官與地方官的考課,屬吏部,類似於現在中組部的高級官員)被貶開縣任刺史長達三年。但是,這樣的貶謫,不但沒有摧毀韋處厚的意志,反而激發了他的政治熱情。在任開縣刺史期間,他非常重視當地的文化發展,大興教育之風,為當時的開縣培養了很多文化人才。在和朋友遊覽盛山的過程中他還即興創作了《盛山十二景詩》(如其一:“雨合飛危砌,天開卷曉窗。薺平連郭柳,帶繞抱城江”,就描繪了盛山宿雲亭的風景)。文人一般喜歡以文傳友,他也把詩寄給了長安的朋友。李白、張籍等數十名文人讀了這些詩後都覺得不錯,於是附詩而作,聯成大卷,著名文學家韓愈也為之作序。開縣的盛山十二景由此聲名遠揚,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氣息,這組詩也被全數收錄進《全唐詩》。

在開縣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韋處厚在盛山遊玩的時候,遇見了一個得道高僧。他就隨便問了一句:“你能算算我在什麼時候調回京城嗎?”高僧就看了看他說:“一年半載!”他就又問:“那你說說看,我的官能當到什麼地位呢?”高僧就說:“宰相須從江邊得。”當時,韋處厚只是把這些當玩笑話,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在“一年半載”後,也就是元和15年(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穆宗即位,韋處厚果真被召還京師。後來穆宗、敬宗相繼死去,唐文宗即位。在江邊祭祀時,唐文宗拜佐命之功的韋處厚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監修國史,加銀青光祿大夫,晉爵靈昌郡公,全都應了高僧的話(《舊唐書•韋處厚傳》:“處厚在相位,務在濟時,不為身計。中外補授,鹹得其宜”)。當然這些故事多半是人們的杜撰,但足見韋處厚在開縣人文歷史中的影響力,並且當他榮升進京離開開縣之時,開縣人都傾城而出,登高送遠。

到了清代,開縣的文化又迎來了另一次繁榮。這一時期,開縣誕生了很多文化名人,比如清代詩人陳昆和其兄陳坤“堂前植雙柏,一門兩進士”的故事被人們傳為佳話。另外還有晚清名臣李宗羲。他26歲中舉,30歲赴京殿試,由知縣官至兩江總督。在位期間,他不畏強權,秉持正直之心,反對修建頤和園,提倡強海防抵外侮,主張臺灣設省,諫議人才的發現與使用,並且因為平反了當時的大案“東鄉血案”(今四川宣漢縣)而享譽全國。1874年開縣大旱,李宗羲寄銀四千兩回籍救荒,又捐銀一千兩修建開縣城西培俊堂和資助學生參加鄉會試,為開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清朝末年,在川東流傳著“開縣舉子云陽鹽、新寧(今四川開江縣)壩子梁山(今重慶梁平縣)田”的民謠。這首民謠和開縣的文化名人有莫大的關係。1895年,在腐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後,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為伸張正義聯名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要求拒籤合約、遷都抗戰、變法維新,暴發了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在1200多名上書的舉人中,開縣籍舉人就有6人之多,在成都府中僅次於成都、華陽兩地,故開縣又有“舉子之鄉”的美稱。

傑出的文人代表和文化作品,促進了開縣本土文化與外界的交融,更是將開縣文化發展推向了繁榮。同時這些標杆式人物,他們不畏強權、崇尚氣節、秉公持正的做人態度深深影響了開縣的文化傳統,更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開縣人文精神的內涵。

三、“商”文化孕育了開縣人海納百川、解放思想、善於創新的開放精神

現在我們聽到有人形容開縣,有時候喜歡用一個詞,叫“金開縣”。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有人認為是因為開縣盛產柑橘,橘子成熟後金黃一片,所以叫“金開縣”;也有人認為是因為開縣最早建縣的時候被劉備取名叫“漢豐縣”,表明這裡“漢土豐盛”,就是一個“金窩窩”,所以後人引申為“金開縣”。當然,確切原因究竟為何,現在已沒有辦法確切考證,但是現在認同率較高的看法是:這個名字的由來主要是緣於開縣豐厚的物產資源和發達的農耕文明。開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足,且依山傍水,這樣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所以開縣不但盛產柑橘和大米,還有茶葉、藥材、蠶桑等豐厚的農業資源,柑橘還曾經被作為貢品貢獻給朝廷(《新唐書》:“開縣,士貢橘。”)。

那麼,“金開縣”和商業文明有什麼關係呢?《易經》裡最早這樣形容流通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豐厚的貨物資源,是商業發達的基礎條件。開縣得天獨厚的物質資源,特別是鹽的出產,為其商業文明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天時地利的條件。金貴的食鹽作為生活的必須品,它可以換“天下之貨”,因此,產鹽地自然會積聚商機。三峽地區是鹽文化的發源地,開縣的彭溪鹽泉(後稱溫湯井,現位於開縣溫泉鎮境內)始於漢晉,是三峽地區最早發現的鹽泉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朝以前,當時的巴、楚、秦為了爭奪巴鹽,連年戰爭不斷;而同時,另一場爭奪也圍繞鹽泉在進行。為了追逐鹽的高額利潤,來自鹽泉四周的漢子們,懷揣發家興業的夢想,穿越崇山峻嶺和高峽深谷,來到這裡淘金。淘到的鹽要運送出去,才更有利於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怎麼才能把鹽運送出去呢?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來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勇敢、勤勞的開縣人同三峽地區的兄弟們一起,披荊斬棘、依崖鑿道、伐木開路、遇水搭橋、壘石為關,用青石鋪成了一條西通巴蜀、北接三秦、東連荊楚、南越雲貴的鹽運大道;他們肩挑背馱貨物、翻山越嶺,用血肉之軀闖出了這條商業之路。這條古鹽道被後人稱為秦巴古道,是庸巴鹽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打開了開縣“路接長安、北出秦壤”的便利之門,促進了開縣商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有人曾經評價在古老的中國有兩條“路”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一條是以絲綢貿易為主體的“絲綢之路”,一條是以茶葉貿易為主體的“茶馬古道”,但是筆者認為這些用血、淚和汗開拓出來的庸巴古鹽道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重量並不遜於前面這兩條路,其價值在當今更值得人們去發掘和研究。

當然,除了鹽之外,開縣盛產的大米,在明清的時候更是幾乎壟斷了川東米市場,連雲陽、巫山都要靠開縣供米;而麻的種植和桑蠶的廣泛養殖,也促進了開縣本土手工業的發展,使得開縣的絲帛、麻製品更是遠銷海外。《隋志》曾經記載開縣是“水陸所輳,貨殖所萃”之地,產品的大量外運和外銷,打通了開縣通南向北走東闖西的商業大道。除了鹽道外,開縣在清代以前的古道主要有十條:一是開養道,從開縣至雲陽養鹿鄉。二是開路道,從開縣至雲陽養路陽壩。三是開大道,從開縣至大寧(今重慶巫溪縣)中崗鄉。四是開太道,從開縣至太平(今四川萬源市)縣界(此縣界原在萬源,現在重慶城口縣境內)。五是開梅道,從開縣出梅子關至東鄉縣界。六是開楊道,這條古道直接聯繫了茶馬古道(即從鎮東街道到大德、敦好、天和、三匯口、楊柳關至宣漢縣交界)。這條古道及至清代,仍然是重要的通商大道。《晉書》對這條古道曾有相關描述:“旅行者去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可見當時商業之繁華。七是開新道,經巫山坎(今開縣巫山鄉)至新寧縣界。八是臨竇道,經南雅抵竇山關,至新寧縣界。九是開鐵道,經趙家場(今開縣趙家街道)至萬縣(今重慶萬州區)境鐵峰山。十是開萬道,經趙家場至萬縣大埡口。

除了陸路之外,開縣的水上交通也很通暢,特別是在清代,水運更是當時連接長江區域商業往來的重要形式,清乾隆《開縣誌》曾形容開縣的水運場景是“泱泱船幫”。便利的交通,讓開縣豐厚的物產源源不斷地流向大山之外,而開縣本地的商業發展隨著這種流通達到了鼎盛,也吸引了更多外地的人在開縣建立商業會館,如在老東街區域,就曾經建立過湖南、湖北、陝西、常德會館等。這些商會會館為在開縣從商的外地商人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可以這樣說,商業文明的發展,讓各種不同的文化理念在這裡產生了碰撞,這對開縣人原本封閉自足的思想是一個極大的衝擊,越來越多的開縣人為了改變生活,開始走出開縣,像他們的先輩一樣,開闢創富之路。

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數十萬開縣人常年在外勇闖天下,創富神州:上海拆房子、北京開館子、廣東開廠子、新疆摘桃子,不但創立了“帥鄉磚工”、“開縣技工”、“金開家政”、“開縣廚師”等具有特色的勞務品牌,更是贏得了“世界要看猶太人,浙江要看溫州人,重慶要看開縣人”(原重慶市市長王鴻舉語)的美譽,將開縣人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延伸到了祖國各地。

開縣商業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商”文化,練就了開縣人解放思想、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而外出創業的開縣人更是將不懈追求、善於創新的創業精神進行了生動的傳承和詮釋,讓開縣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民”文化彰顯了開縣人熱情活躍、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開朗精神

首先說明一下,這裡的“民”主要是指開縣的民風民俗。同重慶其他地區的居民一樣,開縣人生性耿直、敢想敢幹,但相比之下,開縣人卻更懂得享受生活,善於在平凡中創造生活的美好情調。

1、開縣人喜歌舞

一是巴渝舞的創造者之一 本文在前面曾提到,早在幾千年前,開縣人的祖先賨人就愛邊打仗邊唱歌,左手拿盾,右手執矛,因“銳氣喜舞”而聞名於世,這也是“巴渝舞”的濫觴。

二是民歌風行行 開縣民間喜歡以歌聲鼓舞勞動情緒,薅草、槓抬、夯土、榨油等,均有歌聲伴唱。比如樵夫多會唱山歌,且常用《盤歌》互相問答,山間此起彼應,音韻優美;有經驗的老抬工,還會即興創作出讚揚、罵人、譏諷、俏皮的新詞,來增添勞動的樂趣。勞動的時候要唱,聚會的時候更要唱。據清咸豐《開縣誌》記載:“開縣風俗……男女皆唱竹枝。”並記錄了演出情景:“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歌為樂。”竹枝歌是下川東民歌的總稱,從這個記載也可看出開縣愛唱歌的歷史源遠流長。開縣文化館在1983年印成的《開縣民歌集》就收錄了開縣民歌176首。

三是燈舞輝煌 開縣民間流傳一句俗語“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春節是開縣人民極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歡慶時間達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為熱鬧,除了彩燈四布,更以舞龍燈、玩獅子、彩蓮船、車車燈增添氣氛。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這些傳統的民間藝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對於這些古老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需要我們去保護和繼承,這也是對開縣歷史文化的代代傳承。

2、獨特的民間習俗

開縣的地方民俗有很多,簡單來說,主要有這樣幾個:

一是正月初九登高 登高的習俗原是源於先民巴人。先民最早居於山地,後移至平地,但其祖先已埋于山上,所以正月常要登高祭祖。後來韋處厚離開開縣,開縣人紛紛登高送別,以至於正月初九登高,成了開縣人一種特殊的紀念節日,並日久成俗。

二是清明節吃“清明粑” 開縣民間有在清明節吃“清明粑”的習俗,就是用學名叫“清明菜”的野菜,剁碎和米麵、紅苕、糖類做成粑,蒸熟就可以吃了。

三是端午節吃包面和掛艾草 開縣多數地方沒有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而是吃我們稱為“包面”的東西,即重慶人說的“抄手”,其他地方所說的“雲吞”。並且在門前還要懸掛菖蒲、艾葉以避邪疫。

四是中元節拜祖先 農曆七月初一至十五,按照開縣的舊俗,迷信傳說“冥府開放,讓鬼魂回家探親”,所以開縣人多於這段時間設酒餚祭祀祖先,並燒化紙衣、紙錢,以寄託懷念。

五是中秋節吃餈粑 開縣人會在農曆八月十五這天將糯米蒸熟後,用蘆竹舂融,做成“餈粑”,拌糖食之。晚上的時候,全家大小圍席而坐,品嚐月餅、瓜果,賞月談心。部分鄉鎮還保留著“走寶寶香”的習俗:即選用新鮮的大柚子,在上面插滿點燃的香,再插上竹棍,小孩子會拿著它在月亮下面邊走邊念兒歌,名曰“走寶寶香”,一來增添孩童樂趣,二來祈求月亮保佑孩子的健康和家庭的美滿。

3、自成一體的民間方言

從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到抗日戰爭中,開縣歷史上至少有六次以上移民遷入,最大的一次就是清代的湖廣填四川。開縣方言受到移民的影響,一部分與湖南、湖北方言相同和接近,一直保存湖廣方言,另一部分則屬於四川方言,與川東各地相同。湖廣填四川,幾乎把除了北方語系以外的各大語系都一鼓腦填進了四川,也造就了開縣千奇百怪的方言,這些方言:如火嘌嘌的、鑽眯古頭、殼兒錢、宵夜沒得、勞為答、客西半兒、洋頂墊兒、住摸子、遭捏、打侗侗、灰賴等等,別說外省人,甚至是重慶人都聽不懂。但是這些方言,並不是胡編亂造,而是“言出有因”。比如說在封建社會,很多移民是強制性的,所以移民要用繩索捆綁起來,強迫押送。路途中如要上廁所方便,就要“解手”,所以至今開縣還有稱上廁所叫“解手”的說法。

不管是具有開縣特色的語言體系,還是形式多樣的歌舞習俗,這些異彩紛呈的民風民俗豐富了開縣人的生產生活,更彰顯了開縣人熱情活躍、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開朗精神,向世人展示了開縣獨特的民間人文風貌。

溯源人文精神的文化發展脈絡,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旅程,而準確定位開縣人文精神,對激揚開縣人民改革動力與創新熱情,推動開縣實現進一步跨越發展有重大的意義。過去幾年,我縣開展過幾次對開縣人文精神的討論和提煉:比如曾被提煉為"自強不息、敢為人先",後來又被概括為“開明、開朗、開拓、開放”,近期在原有的基礎上經過再思考、再總結,又提煉為“開明、開放、開拓、開創”的“四開”精神。應該說,“四開精神”的提出,傳承了“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實質,同時又結合了時代特點,給開縣人文精神注入了新的內涵。

當然,開縣人文精神不會一成不變,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開縣本身而言,“武”、“文”、“商”、“民”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但是對於開縣現在的這座移民新城來說,原有的歷史文化並不會隨著搬遷就自覺地依附在新修的水泥建築上。我們只有將這些歷史文化與新開縣進行重新嫁接、融合,甚至是再創造,把開縣人文精神深植並熔鑄到開縣城市建設與人民群眾的心靈和生活之中,才能夠讓開縣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讓這座城市真正擁有活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