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冰鑒》里的觀人術

《禮記·樂記》裡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所有的音樂的源頭,都是人的內心感動,是外界的事物使他這樣的,被外物感染而激動,所以就在聲音上體現出來了。

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冰鑑》裡的觀人術

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所以內心平靜時聲音也就往往心平氣和;內心清順暢達時,聲音就清亮和暢;內心漸趨激動之時,聲音言辭往往也就容易激動偏激。

三國謀士劉劭所著的《人物誌》裡也同樣有類似的說法: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意思是說容貌氣色的變化,是由於人內心心氣的作用,而心氣的外在表現則是聲音的變化。人的氣息結合則形成聲音,聲音和旋律節奏相適應,有的聲音聽起來有中和平緩的氣象,有的聲音聽起來清雅流暢,有的聲音聽起來回旋盪漾。這些,都是由於心氣在外貌氣色上所展現出的形態。

有經驗的相師或領導者們不僅可以通過聲音判斷成年人的道德品行,即便是精血雖未充實完備的嬰兒小孩,其才氣性情的美好醜惡,也很容易被有識之士看破,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三歲看到老的說法。

古人雖然喜歡將聲和音分開來論,區別是有,但差不大。相不獨論,聽人聲,必然也就要辨其音,以做合論。

所以《冰鑑》上同樣在說完辨聲識人後,又接著提及如何辨別音來斷人前程品性。

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冰鑑》裡的觀人術

音者,聲之餘也,與聲相去不遠,此則從細曲中見耳。

音,就是是聲的餘波餘韻。音跟聲聽起來相差並不遠,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從細微的地方還是可以聽出來的。

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也。

貧賤者有聲無音,是說貧賤者說話聲音粗野,給人的感覺和印象是“有聲無音”的。但說回來,過去的貧賤者為生計奔波大多都是出的苦力,以清代的識字率來看,貧賤者多半可能是文盲,因生活環境的原因,聲音粗野是很正常的。現今一些白手起家的老闆們,第一學歷不高的人說話聲音也通常會讓人有一種粗野的感覺。尖巧的人往往行事小心謹慎,說起話來自然是慢聲細氣,所以給人的感覺和印象是隻有“音”而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說鳥鳴嚶嚶呢喃,綿曼而無壯氣,屬於“無聲”者,獸吼嗷嗷突兀,粗野而不文雅,屬於“無音”者。

凡人說話,是聲散在前後左右者是也。

凡是人開口說話,由於“聲主‘張’”,聲音由空氣傳播,形成音波,散佈在空中即前後左右。

開談多含情,話終有餘響,不唯雅人,兼稱國士。

開談含情是指說話的時候,發聲自然而然的帶出內心情感,語態自然而真誠。這種聲是好的聲,富含感情。話的時候,話雖已盡,餘韻仍在空中迴響。這是說音清韻遠,彷彿餘音繞樑。有這類聲音的人,多半溫文爾雅,甚至可以稱得上名流國士。

口闊無溢出,舌尖無窕音,不唯實厚,兼獲名高。

口闊即嘴巴大,嘴巴大的人如果說話是氣先出而聲後至,不粗聲大氣。又或是說話輕巧流利卻不矯造輕佻拿腔拿調。這兩類人,都寓示著其人自身內在素養深厚,有著不錯的未來,甚至能獲得較高的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