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風民俗 這樣的場景難得一見(多圖)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七月半”是潮汕民間大節,吸引了各路學者的目光。本文作者嶺東怒馬是潮俗研究者,長期活躍在潮汕各地,蒐集第一手民俗圖文資料。今天,我們重溫一下他從溯源角度為我們講述的潮俗七月半由來。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乾隆六年,普寧知縣蕭麟趾在他纂修的《普寧縣誌》中記載清初時候的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寺觀皆作盂蘭會,設食以施鬼之不祀者,好善之家至夜插香列燭於路,剪紙為河沙衣,具酒蔬粥飯布地,望空祭而焚之,從浮屠氏之說也。”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剪紙為河沙衣 安靜聲音攝

七月十五在潮汕是一個大節,所謂的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道教神繫有天、地、水三官,誕辰分別在一、七、十月的十五日,七月十五就是地官誕辰的中元。但是在宗教世俗化的演變中,除了天官賜福深入人心成為福神之外,其他兩位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尤其是當漢傳佛教慢慢佔據了中國社會的主導地位之後。中元節就由佛教的“盂蘭盆會”接管了。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七月十五日在潮俗中,稱為“鬼節”、“七月半”、“施孤”,在整個七月裡面,潮人例有祭祖,搶孤,放焰口,演戲,做法事等民俗活動,這些活動大部分來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佛說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與儒家的孝道聯合起來,成為有教化功用的寓言,而在東方社會影響深刻。佛教僧人舊時從四月十五就要閉關不出,稱為“結夏安居”,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出關,聚眾檢討抒發閉關所悟,稱為“自恣日”,與盂蘭盆經這個故事剛好連接上,因此信眾與寺院就開始舉辦盂蘭盆會。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但是盂蘭盆會在南方有特別的發展,從文獻記載看,潮汕最起碼在清初已經有在民間自行啟建這種佛教儀式活動,而到了清中晚期,隨著極具潮汕特點的善堂文化的興起,更大規模以及普遍的盂蘭盆會,從此在各地善堂的主持下,開始在各地大量開展活動。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善堂是潮汕人慈善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不從屬於任何宗教,又結合所有宗教的特點,面對普羅大眾行善濟世,諸如施粥施藥,救危扶困,收屍救災,集合了社會自願捐贈的財物,尤其面向孤苦無助的底層民眾,在民間自發組織行使慈善義舉。而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就恰好成為善堂最集中行使其功用的一個契機。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如今我們在潮汕民間看到的盂蘭盆會,可以看成是從清初開始的民間法會發展起來的一個民俗節日。從七月上旬開始,各地善堂就“求神擇日”,開始籌備。民間將這種活動形象地稱為“施孤”。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一般會在善堂大埕或者河邊溪邊,搭一個高臺,稱為“孤棚”,棚上堆滿善堂籌集而來的米糧粿品,應季瓜菜。而在法會的主會場,則會搭一個法臺,懸掛“盂蘭盆會”橫匾,佈置紙鏹經幡,中央則佈設經座,四周懸掛佛像法器,等待善堂經師唸經持咒,作法施孤。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從道教傳說的地官赦罪,大開鬼門,讓孤魂野鬼出來享受人間的香火供奉;到佛教的唸經作法,打開餓鬼喉頭以進食的“放焰口”儀式,無不暗合了上古“招魂以饗”的風俗。縣誌中記載各家準備祭品、神衣,祭祀各自祖宗,正體現了潮人慎終追遠的族群認同感。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而對比另一個主祭祀祖宗的節日清明,七月半則超越了一家一族的範疇,從設祭食香火於路,祭祀孤魂野鬼,到施孤大會結束之後,將餅乾瓜果撒向現場,再把大米米飯向在場的貧苦民眾分發,均充分體現了潮人樂善好施的族群習性。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潮人源自閩人,也繼承了信鬼好祀的特點。在七月半這個節日裡,雖然施孤祭祀的是孤魂野鬼,但是不論是舊時還是現在,貧苦人家依然還會通過這次盛會,獲得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而作為主辦的善堂,也有意識地把這賑施的功能做到最大,起到扶危濟困的社會積極作用。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這種類似於佛寺中的普渡法會,除了貧苦無依的人士之外,出於求得某些祈許的目的,在鄉村普遍的吉祥預期之下,也出現了奇特的“搶孤”場景。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在孤棚下圍滿的村民,等待從臺上拋下的帶有特別平安吉祥寓意的祭品,並進行互相搶奪,以獲取平安順利的彩頭。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兩百七十年過去,我們對比泛黃紙頁裡舊縣誌的先民節俗場景,就會感慨地發現,潮人真的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族群,時光流逝,歲月變遷,始終改變不了骨子裡存在的對先人生活追摹的堅持。也正因為這種堅持,讓潮汕鄉村成為中國獨特而稀有的帶著古風生存著的一隅,每每念及於此,記錄的慾望與光榮,總是讓我激動不已。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潮俗七月半:追摹古风民俗 这样的场景难得一见(多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