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光:随州之南的“中元节”

随州之南的"中元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但由于过去物资匮乏,加之,随南人好客,基本上都从七月十二开始了。江淮一带盛有树起白色的幔帐,为意外逝去的亲人“喊魂”的一种传统,又叫“鬼节”。而随南叫过“七月半”,俗称过“月半”,由于民间又有“年小月半大”的传说。所以过“月半”又犹显慎重。

张春光:随州之南的“中元节”

既然是过节,搞一桌子好菜好饭是理所当然的。凌晨五时许,天还没有大亮,就得起个早床去赶集。“月半”的时间相对集中,一般会选择早饭或中午饭。所以,也经常有买不到“好菜”的过往。走到鲢鱼头桥,就看到了临时的一个肉案。想必有能节省在菜市场选择困难和排队等待的烦恼,索性砍了五斤肉,就急匆匆抄进了市场。菜场内人头蹿动,市场里的老板们脸上洋溢出久违的笑容,还明不假说地加了一两块的码在单价上。顾客们也一副“不差钱”的样子疯狂扫货。买好了各种荤菜,心里顿觉踏实了许多。把菜送回了家,就急匆匆去接住在乡下的老母亲了。

张春光:随州之南的“中元节”

如薄雾袅绕的细雨飘洒出一个温润的田野,清新甜美的空气总让人忍不住做几次“深呼吸”,沉甸甸微黄的稻谷迎风谱写出一曲丰收的前奏。田地里,菜园中,稻场边满是新鲜果蔬,什么南瓜呀,葫芦呀,花生呀,还有红薯梗,苦瓜,秋茄什么的。本来还想割一扎韭菜的,但看见开满白色,香气清溢的“久财花”,也就不忍下手了。

在整个节日中,中午的“祭祀”格外庄重。沐浴,更衣,焚香虽有简免,但礼恭毕敬成了必然。杯碗盘筷先烫洗干净,能换新尽量作换新处理,饭菜也必须保证新鲜,且八碗不重样,想起小时候每每看见冒油的鸡腿,都想伸手时,大人总有一巴掌拍在我手上,郑重其事地说“祖先都还冇尝哩”,只好缩回被拍红的小手,眼巴巴地守候在等待中……规矩贯穿在整个祭祖的过程中,酒要斟三巡,筷子要放整齐,先后顺序要记好。总之,只到烧纸呜炮过后,一切唯唯诺诺方才结束。

待一切安排妥当,一家人才能释然坐下,推杯换盏,和和美美地开吃啦!这桌酒菜除了感激祖上的庇佑,也用来犒劳一下全家人半年来共同的努力付出。太平盛世换来了国运昌和,物质上的最大满足让一顿丰盛的午餐不再让人翘首期盼,但兄弟姐妹姻亲之间团聚在一起聚个餐在这个惜时如金的年代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霎时,幸福溢满了整个醇香的小酒桌。

张春光:随州之南的“中元节”

到了晚上,客人也散去了,中元节才显现出庞大的威力。空气中到处都弥漫出火纸的味道,给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贿赂一点钱财,撒一点饭菜,也顺便祈求一下大路朝天,互不招惹,保佑平安。这跟淮河流域的风俗也大抵相同……

中元节,是中华“师”文化的一种传承,是“孝”文化的一种发扬,更是“因果”文化的一种延续。尽管节日日趋平淡,但必将长期保留。对在家劳作的人是一种激励,相对远游的乡邻只是一壶浓浓的思念。古人那“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呢?!

随州一一是淮河流域的发源地,是府河流域的起点,中原文明是建立在几大河流的基础上。现阶代,有人把中元节说成"迷信"。山不畏高,峦绵的高山阻挡不住人们的交流,因为过去桥少,反而成为人文交流的障碍。中原人为什么会敬畏灵魂?是因为人们需要有精神信仰,做人是要有底线的。人类延续给先人烧纸,收不收得到,那都是天外话。这种活动只是一种悼念,一种追思,做给生人后代看的,要世代不忘先人的恩情就行了,属于"精神契约文化"的一种。因此,应本着,因信仰,亡者不灭,孝道流传。因信仰,英魂常佑,慎终追远。因信仰,为而有畏,道义常存!所以,中元节的存在和延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传承而不壮大,不能动不就扣上"迷信"的大帽子,让随州这个节日一无是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