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重任 帮穷扶乡亲——湟中县田家寨镇窑洞村第一书记吴甦

铁肩担重任 帮穷扶乡亲——湟中县田家寨镇窑洞村第一书记吴甦

六盘山片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贫困区。湟中县田家寨镇窑洞村就坐落在六盘山片区海拔2700米的脑山深处,黄土地、穷山沟,是外人对这里的评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萦绕在一千多乡亲们心头的梦想。2015年10月9日,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选派的第一书记吴甦,携带行李,胸怀抱负,走进窑洞村,开始履行神圣而光荣的职责。

摸底,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

“精准扶贫就得精准识贫,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吴甦上任伊始,就积极走村串户,摸底调研,宣讲扶贫政策,对照贫困户名单反复走访核实,对不理解政策的“困难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按标准确定了34户精准贫困户。

贫困户确定后,吴书记又仔细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商讨脱贫对策,及时制定《窑洞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提出了“企业+农户”“公司+农户”的扶贫思路,为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问题,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协调“双帮”单位与村党支部共同开展组织生活,开展党员教育,并通过结对认亲、共同劳作、入户宣讲、解决实际困难等,提升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和自主发展的信心。通过加强与贫困户的沟通交流,帮助贫困群众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也让党员们和乡亲们开始逐渐接受了这位从省城来的“第一书记”。

特色种植先期进行,特色养殖后续跟进

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吴甦在村内试种经济效益较高的藜麦。谁知村“两委”会上他刚一开口,就遇到了质疑,“土壤能不能适应种植”“能卖出去吗”……面对疑虑,吴甦承诺到“你们只管种,销路我来负责”。为了兑现诺言,他先后跑到饭店、市场和企业不厌其烦地联系业务,最终和西钢集团达成协议,由西钢集团投入500万元在窑洞村租赁土地进行藜麦种植和加工,接着又与家源餐饮集团取得联系,让窑洞村成为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供应基地,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积累了跑市场、找销路的经验后,吴甦又琢磨起了发展养殖业的事。有了之前藜麦种植获益的先例,这次他的想法刚一脱口,就得到了大伙儿的一致认可。经过多方联系,承担大湟平项目建设施工的两家央企免费为20户发展生产的贫困户捐赠了30头猪仔和160只羊羔。同时,积极为贫困户协调争取贷款,鼓励贫困户王延林、支啟奎等人每户养羊80余只,发展养殖业。经过的事情多了,眼界自然也就开阔了,想法也就多了。他一方面积极协调相关支农资金,一方面积极查阅资料,掌握家养野山鸡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动员,说服34户贫困户共同筹建康海特种养殖合作社,养殖野山鸡。仅2018年春节期间,合作社纯收入就达到了12余万元,乡亲们开始对这位 “第一书记”刮目相看了!

大事要办、小事也要解决

“吴书记啊,快到我家坐坐吧!”“吴书记晚上到我家吃饭吧!”这些发自群众内心的声音,只要吴甦走到村头巷尾都能听到。刚刚盖上了宽敞明亮新房的贫困户许文成、蔡守焱、蔡守禄等人,更是一定要拉着吴甦到新房里坐坐。这一幕幕暖心的画面,无一不是吴甦和驻村工作队员用点滴的付出换来的。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直是窑洞村人行路难的真实写照,走在凹凸不平的泥路上,吴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己的工作单位就是搞修路架桥设计的,为何不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优势呢?思路决定出路。他积极联系“双帮”单位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投入人力机械及资金等,在村内新建了占地177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广场,拓宽和新建村内硬化路1260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供电,为窑洞村新建10千伏线路1.38千米,新建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00千伏安变压器2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积极协调派员单位,吸纳窑洞村和周边村庄的150名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同时,吴甦深知自己身单力薄,能力有限,于是,他积极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发到微信圈,引起爱心人士的关注,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书籍、文具,为五保户提供被褥、衣物等,用点滴的爱心照亮了扶贫路,也温暖了贫困家庭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