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STEM教育,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更爲有效!

說到評價,躍入人們腦海的,通常是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或者是隨堂檢測,歸根到底,都是一種

總結性評價,是為了瞭解學生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到了什麼,它有著特定的開端和結尾。但這並不是一種“為了學習”的評價。阿童木人工智能認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清楚教學過程的進展,以便不斷改進和調整教與學。這種利用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來識別學習的進展,被稱為形成性評測,它是一種持續發生的過程,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嵌入教學中,時刻影響著教學的走向。

我們為什麼要採用形成性評價?

出發點有兩個:

一是並非所有學生某階段的學習起點都相同;

二是由於課程內容、學生的興趣、偏愛的學習風格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同。

阿童木人工智能採用小班教學,不同於大班教學,在僅有數名學生的小班制教學條件下,更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這時,貫穿教學全程的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對學生學習表現和過程的反饋,來幫助學生認識到如何進步,也幫助教師關注於學生的學習,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並找到幫助他們進步的方法。

開展STEM教育,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更為有效!

此時,形成性評價,便成為個性化教學的必然途徑。

英國學者Wynne Harlen在2006年提出——形成性評價可以被看成一個環的觀點。下圖展現了運用形成性評測,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所經歷的環狀過程。

開展STEM教育,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更為有效!

(形成性評價環)

在這個環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安排下一步的學習活動。而促使教師做出選擇的依據,則來源於教師通過形成性評測,收集到的反饋證據,以及對這些證據的解讀。

STEM教育活動,往往採取基於問題和基於項目的學習。阿童木人工智能的學生要完成一個項目,往往要進行若干個相關的科學探究和工程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和順序,與學習小組的實踐過程有關,因此,這些活動的複雜程度,遠甚於單一學科的具體活動。

開展STEM教育,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更為有效!

而同時,STEM活動又極為開放靈活,使得項目成果沒有標準,極具多樣性。因而STEM活動更趨向於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顯然,總結性評價在這裡是不適用的,不考慮過程的總結性評價,無法科學評價出學生進步的程度。形成性評價,則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和形式進行,包括課堂測試、提問、觀察、學生記錄或繪圖、討論與交流、學生自我評價等。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