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新生事物从来都是由野蛮到规范,由混乱到秩序。

P2P行业如此,信托业如此,银行业同样如此。

回溯历史,今日的P2P行业与20年前的银行业也颇为相似。

1、吸引资金,平台隐藏、美化不良率

截止到2018年8月2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收录了118家平台信息。其中83家平台的项目逾期率和金额逾期率(数据截止到2018年7月31日)均为零,仅有35家平台的项目逾期率或金额逾期率不为0。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收录的118家平台中,不乏清盘的平台。平台提供的逾期数据所示若为真,P2P何至于到这步田地,平台又何必清盘。

据不完全统计,7月新增的问题平台中,有近3成在公告中提及“部分借款人恶意逾期和部分投资人的恶意挤兑”或类似表述。一面在信息披露页面,隐藏不良率;一面在公告中,大吐苦水称借款人不还钱,平台莫非得了精神分裂?

得病的根源在于,不良率的计算口径未做统一。目前的P2P更像是信用中介,资金来源依托于投资者的信赖。为了避免投资者生疑,部分平台以宽松的口径计算不良率,达到美化数据的目的。

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团体标准中,逾期金额指的是,按合同约定,出借人到期未收到本金和利息的金额总合。按照这一口径,0逾期率成为可能。即使借款人不能还款,只要平台能够按期兜底,逾期率、不良率即为零。

20年前的银行也处于类似的境况,能不公开不良率就不公开。2000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从未对外披露。即便后来披露了相关信息,由于不良贷款有多个概念,导致计算口径各不相同,估算的不良贷款率的差异较大。

2、风控失效,信贷员一手遮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金融机构缺乏抗风险能力。雪上加霜的是,当年银行风控水平低下、实权人员权利巨大,不少银行从业人员见钱眼开,利用私权获取不义之财。

“百名红通”名单上不乏银行行长、信贷员等。2018年7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公告,中国银行开平支行案主犯许超凡被强制遣返回国。一名支行行长竟能在90年代巨贪40亿,当年银行风控漏洞之大可见一斑。

20年前,买通了两位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就有可能获取与风险不匹配的高额贷款;买通银行、机关要员,即能无限展期。20年前的P2P和当年的银行业何其相似,监管缺位,风控形同虚设。P2P平台实控人一手遮天,和当年的部分信贷员同为一丘之貉。

银行可以通过借旧换新保护储户资金不受损,而爹不疼妈不爱的P2P只能自掏腰包,兑付投资者。当口袋掏空,P2P被迫清盘。

3、风险暴露,银行和P2P在为谁买单?

央行调研显示,仅有20%的不良贷款由经营不善所造成的。信贷人员监守自盗终究不是大多数,银行对接的多数借款人还是愿意按期还款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曾在《论国家综合负债兼论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中,给出当年出现大面积坏账的解释。从“拨改贷”开始,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由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相似的是,P2P坏账对小微企业也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

近4个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幅连续下降,增幅差距被个人住房贷款越拉越大。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今年6月,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称,这次定向降准,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银行有一定的政治任务,但无法匹配小微企业的借贷需求。因为小微贷款高投入低回报的贷款,作为盈利组织,银行必然有所倾斜,主要资金还是流向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

银行的残羹剩饭是P2P的美味佳肴,各有各的活法。由于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较少、抵押物不足额,它们只能向P2P平台需求援助。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无法按期还款。平台的坏账暴露了,一如当年的银行。

4、坏账高企,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

20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风控实效,致使银行不良资产高企。

当年银行的不良率究竟有多高呢?

工商银行的招股书显示,在1999年1月1日以前首次发放。截至上市前尚未到期或者尚未归还的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50.66%。

在《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中,施华强博士通过官方各种渠道零星披露的不良贷款率或余额、披露的四行不良贷款率比上年同期下降的比例或余额情况,推出1994 年至2004年间各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不良贷款率。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数据来源:《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

数据显示,1999年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9%,2004年减少到15.57%,五年中不良率降低了一半。

今日P2P行业的坏账率有多高呢?

没人知道,目前大多数平台不愿公布真实的不良率。即便公布,也缺乏统一的口径。

只能等待行业风险出清、不良率的口径统一、P2P平台大规模上市的那天,后来人透过历史的尘埃,从各种渠道零星披露的数据中相互验证,推演出大致的不良率。

5、处置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介入

1999年起,中央政府出面,剥离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1999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2003年底,核销了建行569亿元、中行140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4年,建行1289亿元、中行1498亿元的可疑类不良贷款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5月,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被等值剥离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6月工商银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近20年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担负起了新的使命。

2018年8月16日,有消息称,银保监会召集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主动以协助化解P2P的暴雷风险,维护社会稳定。银保监会有望采取同样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

1999年起的六年内,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已经超过今日P2P行业总量。近20年,M2增长14.8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消化P2P的不良贷款,应该不成问题。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6、监管上位,从混乱到秩序

监管部门开始采取多种积极的改革措施,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内部风控,银行不良贷款率得以改善。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成立。

2005年起,四大国有银行的陆续上市。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四大行上市时间表

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参考巴Ⅲ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银监会从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外部监督、信息披露规范等多个方面,约束银行行为,保护储户利益。

不光是银行,当年信托业也面临过类似的野蛮生长。

从1980年到1982年底,全国各类信托投资机构己有620多家。经过多次整顿,目前只剩10%。

银行不良率曾高达40%,也如今日的网贷一样“野蛮”

现如今,银行、信托完成了从混乱到秩序的过度,已经成为了老百姓最为信任的金融机构之一。

今天的P2P和当年的银行业有太多的共同点,监管部门近期举措与当年相似。近日,108条P2P合规问题清单面世,全国P2P合规检查将在12月底前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P2P会循着银行的脚步,良性发展,成为老百姓信赖的投资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