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

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1龍泉窯 

宋代龍泉窯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地區,故名“龍泉窯”。在龍泉、雲和、麗水、遂昌、慶元等縣形成長達200_300公里的瓷窯帶,有窯址200餘處。

龍泉窯的器形有爐、尊、瓶、洗、琮、文房四寶用品、生活用品、供品、祭品等,造型使人們喜歡大小適中,釉色以青色含有各種深淺的綠色都視為青,稱為粉青、灰青、青黃、梅子青等。以梅子青為最佳釉色。梅子青大部分生產在南宋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器形又是制瓷最好的,大小適中,紋飾美。

北宋時紋飾以蘆雁,水波,雲紋,嬰戲及篦點和篦劃紋為主。以浮雕蓮瓣為興盛。筆畫流暢粗獷。南宋時以白胎青瓷的蓮瓣、弦紋、雙魚、龍紋、貼花牡丹為多。這時的花紋明顯的顯得筆畫精巧、畫工細膩。

北宋南宋的龍泉瓷不一樣:北宋的器底灰黑,南宋的底赭紅,這是制胎用料和精細度造成的。在龍泉窯的發展過程中,要識別早、中、晚期的產品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同是宋代的龍泉窯製品,但其價值和珍藏要求是不一樣的。

龍泉顏色鑑定口訣:

五代龍泉呈黃綠,綠中微黃北宋遇。

粉青龍泉燒南宋,梅子青色南宋細。

深黃微灰屬明代,粉青微黃綠元器。

龍泉青綠鐵做色,摻量極少還溫記。

註解

五代時的龍泉顯黃綠色,屬於弱還原溫度,綠中微黃也常是北宋燒的弱溫還原,南宋的粉青是中等還原溫度,梅子青色是南宋用強還原溫度控制的,梅子青被稱為最好的釉色。明代深黃微灰是用強氧化燒成的。粉青微綠是元代用強還原燒的,但他們的氧化鐵和三氧化二鐵的比例不一樣,還原溫度不一樣。龍泉摻鐵量極少,是用還原溫度來控制的,好的梅子青瓷器很少。

龍泉窯時代的釉色口訣:

北宋胎白盤碗壺,施釉淡青胎灰如。 釉色青中又泛黃,南宋渣鬥瓶和爐。 胎白色美粉青釉,青玉滋潤翠美出。 刻劃為主雲水動,標誌青瓷技成熟。 植物變型圖案多,元器樣多不孤獨。 器大胎厚青泛黃,泛灰釉薄大明出。 吉祥人物釉光強,龍泉雖久各自如。 註解

龍泉窯幾朝代都燒,而且很多地方都燒,要找宋代的很少,但市面上有。宋代的也分南宋北宋的。南宋瓷比北宋的精緻。時代不同釉色也有區別,加工上也有區別。以南宋梅子青為珍品。刀工也很精道。  

龍泉口訣:

高溫流淌石灰釉,南宋龍泉灰鹼釉。

可升高溫燒好瓷,高溫不流灰鹼釉。 

胎中加入紫金土,胎白生出翠青釉。 

灰鹼釉好翠綠美,美屬溫熔金屬釉。 註解

南宋時期,窯工出現南北技藝結合,在龍泉窯出現高溫的灰鹼釉高溫釉不易流淌,溫度好控,不但給燒製帶來了成功率,而且對摻入金屬釉也有好處,由於高溫燒瓷的效果得到提高,在此基礎上又加入紫金土,使得龍泉釉出現了翠青色。胎是白色的,但顯粗糙,這是龍泉用的土不如景德鎮用的土好有關。  

泡聚層層疊疊立,均密泡中石英粒。 好似冰糖碎釉下,恰似雲團滾滾遇。 胎色灰白白中灰,釉胎邊沿有紅跡。 爐中烘烤硃紅色,老釉不浮釉透麗。 新假釉亮半透明,胎釉泡足要注意。 深層用鏡仔細看,能夠看出料色粒。 註解

泡像層層雲霧從左右向一處集聚一樣,在很多泡中可見石英粒狀物,看釉層下像壓碎的冰糖一樣裂隙泡。泡像層層雲朵滾滾來,胎是灰白,有的是白脂,胎粗,因沒有景德鎮的麻倉土,但灰有深的有很淺的,胎和釉邊沿紅色。胎釉接觸處有彩紅帶醬色的印跡。老的釉透徹,釉層泡兒千姿百態,新的半透明釉胎的面層都新,假的表面賊亮,過於透徹。真的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釉層有色料沒熔化的顆粒。深層用鏡仔細看能夠看出釉料的色粒。

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2 影青瓷

 影青又稱青白瓷,早期生產在江西省東北部昌江南岸。在當地昌江與其支流南河,在河匯合處,景德鎮在漢代稱新平,唐代稱昌南。宋代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設鎮,對其窯稱景德窯專燒御用瓷,後對該鎮稱景德鎮。 影青瓷是宋代景德鎮燒製的,也是一個古老的窯口,其生活用品如茶具、酒具、瓷盞、瓷燻、瓷枕、冥器、祭器等。品種非常多。在瓷器上有畫、刻、雕、鏤空、塑、貼等。 由於釉料在瓷器表面的剔花或塑雕處出現深淺像似影子,因此人們給了它一個準確又好記的名字——影青。(也就是青白瓷)。影青瓷胎白或白中微微灰,釉面中閃青,當然也有泛偏青的,這種影青瓷非常值得欣賞,有青玉之稱。在唐代文人陸士修有“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之句。影青瓷多以支釘燒製,器件體重比較輕,但比定窯重,是宋代名瓷之一。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所以其器形、紋飾都比較多。影青瓷唐宋元明清都生產。鑑別中要識別斷代,就要依據每朝代的制瓷特點去鑑別。如:元代的器體和型顯笨重,清代的制胎和刻畫過於細膩。這些都是與宋影青瓷器鑑別的依據。  

影青瓷宋元口訣之別:

青白釉名叫影青,青泛白來白泛青。 景德鎮出南宋窯,宋色黃青元偏青。 黃褐斑圈宋時產,宋黃褐圈有支釘,墊砂體重胎厚元,晚宋學定芒口映。  宋泡密多小不亮,元泡稀少大亮精。 註解

青白釉的瓷又叫影青,這種瓷很名貴,宋代就有,所謂影青青中泛白,白泛青都是影青,景德鎮燒造,這種瓷往往是凸出部分白,凹下去處青,所以稱影青。宋代的色澤黃青,元代的扁青色。底部帶黃鏽斑圈的宋朝產,而且是有支釘痕跡,器口有的是學定窯也做出芒口,泡密多,小而不亮,元代的用墊砂底,體重胎厚,元代產器件泡稀大而亮,區別起來很明顯。  

青白釉(影青)口訣:

青白釉泡大而密(宋產)

元產泡大稀疏的(元產)

紋廊積釉玻璃強(宋元產)

窪處顯青高白強。  

註解 

青白釉(影青瓷)泡小而密,元代產的泡大而且稀散,在刻畫的紋飾痕處積釉,因此玻璃質強,釉面光滑。另外窪處顯青,高處釉色顯白色。  

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3耀州窯 

耀州窯的窯址在陝西省銅州市黃堡鎮為中心,因為宋代時屬耀洲,故名耀州窯。始燒在唐代,到北宋興盛,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窯變釉,白瓷等。在器形上:壺、瓶、盤、碗、罐、缽、洗、燻等都有造型輕巧、秀美、大小適中。釉色屬青瓷,青中偏黃,有的稍綠,也有的微微閃黃,釉層有點厚,有從上向下淌的狀態所以釉在器件上是上薄下厚,胎和釉的分界處有呈褐黃色的火石紅漬跡,人稱“姜褐黃”,釉面常有小褐斑點。宋代耀州窯以劃花、刻花、印花為紋飾。後又塗釉燒製,常刻蓮花,牡丹,菊花,水草,纏枝,折枝為植物線體描繪手法,也有鹿、獅、魚、羊、鴛鴦等動物,畫面佈局合理,線條活潑流暢,功法嫻熟。一豎一斜的兩刀刻法明顯,這是後來仿製的難點,也是鑑別的依據之一。在耀州窯瓷的鑑別上有些是必須要掌握的,也是要熟知的。  

耀州窯瓷鑑別口訣:  

耀州刻劃細兩刀,口釉少脫胎輕飄。 胎釉接處醬黃紅,青中泛黃鑑求高。 大泡小泡都水泡,黑青環上大泡高。 大泡小泡都不均,有群有散釉裡飄。 鏡看開片多裂隙,裂線不髒水平高。 註解  

耀州窯刻劃很細,花紋用兩刀,即一立刀,一剔的斜刀。胎輕,從胎釉接觸點看有醬黃、醬紅色邊跡,黑青釉常常黑青泛黃,這在鑑別上很重要。大泡小泡都有,但都是釉泡比較亮,大小泡都有一群群,也都有鬆散的,大泡坐在青黑的環上,用鏡看有開片泡亮,開片線縫隙不髒,是一種青白裂線很漂亮,沒有胎土成分入線。  

耀州窯瓷胎鑑別口訣: 

耀州古瓷釉邊紅,胎灰不白才算成。 造假足邊缸瓦窯,色是紅紫非火紅。 胎色不灰顯紅紫,胎不重紋是兩刀成。 註解

耀州窯是宋代很重要的一個窯口,出了很多好的瓷器,認識耀州窯的產品十分重要,有一件產品也很難得,耀州窯的瓷器在下部釉和足的邊上泛有火石紅,底看白但是胎是灰深泛紅的,白的是化妝土造成的。紋飾是一豎刀、一斜刀,屬兩刀功。目前造假者為仿火石紅,在圈足上用缸瓦窯的紫紅胎技術作足,有時一看像火石紅,但不是真的,想矇混過關,要注意。耀州窯屬青瓷的一種。

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4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省磁縣境內,以磁縣觀臺鎮為中心,因磁縣在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磁州窯是我國北方很有影響的一個窯口,以至於江西、河南、河北以及遼所屬地各窯口仿燒磁州窯產品,形成了龐大的磁州窯體系。 磁州窯以酒具、瓶、盆、罐、缸、壺、玩具為多,以剔花、珍珠地劃花、白地褐斑為主要特色。用竹、骨、金屬製成的雕刻工具、筆法流暢,但很少畫全景、全植物、以單枝、獨花朵為特點。底因用化妝土,底顯白,白地黑花顯得明快,古拙、瓷枕、大罐等大器常有題詩和寄託語、筆法隨意形成圖文並茂,寓意深長,表現出當時工匠的心情,刻劃牡丹和水紋、雲紋使瓷器表現出黑白相間的流暢與自然,是古代人文藝術的真實寫照。

磁州窯瓷器鑑別口訣:  

磁窯溫高用裝土,胎灰釉黑紋古樸。 線畫簡練又流暢,白地黑釉足疏古。 假的胎實聲音脆,真品聲悶松胎土。

註解  

磁州窯素胎上用化妝土先塗白,胎是灰白色,黑青釉的紋飾古樸,畫的簡單流暢,採用白地黑釉,足顯疏鬆。扣之聲音不脆,顯得發悶聲,在製作時常常是先畫後塗釉,塗釉後在剔除釉,使器件露出澀胎白地。

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5吉州窯  

吉州窯在江西吉安縣永和縣交界之處,因隋、唐、五代、宋都稱有窯之地是在吉州境內,所以窯也就稱為吉州窯。 吉州窯以杯、碗、缸、壺、爐等為多,在紋飾上有剔花、印花、彩繪等,也有剪紙和堆塑,還有直接用木葉標本貼在坯體上的,這種方法是入窯燒製後其紋飾被永久燒製在瓷器上。這是吉州窯最早發明的,葉脈紋路清晰、自然。在繪畫上蟲、草、魚、獸、簡筆山水也常見,周邊常畫回紋。胎質不一致,有粗的缸胎,有醬紫色的缸色釉胎,有米黃色和淡青色的胎,所以不能以哪一種胎作為唯一標準認對錯,但從紋路、釉質淺淡為真上可以看出其神韻,從仿品呆滯上看出差異。

吉州窯瓷胎紋飾鑑別口訣:  

吉州胎白無妝土,地褐釉褐胎白土。 紋飾明顯時代晚,畫顯呆板胎實主。 吉州胎實聲也悶,假品胎聲脆為主。

註解  

吉州窯胎比磁州窯的白,所以不用化妝土,但白中顯褐色,底足顯白褐色,紋飾時代感明顯要比磁州窯晚,畫風呆板,胎比磁州窯的瓷質堅實。  

吉州窯創用剪紙貼花和覆燒

吉州窯創剪紙花,

可用吹釉拓片壓。

鷓鴣斑花兔毫紋,

創出覆燒白瓷花。

註解  

江西吉安縣的吉州窯首先創用剪紙貼花燒成紋飾,首創燒出鷓鴣斑釉花,兔毫紋飾,創用了覆燒法,使一次性入窯數量增大,產量提高。剪紙貼花覆燒、鷓鴣斑紅釉面、兔毫釉面為三大創燒。 剪紙的方法可以用吹釉和拓釉進行瓷器的施釉,這種方法比手工繪畫要快,而且紋飾統一性好,圖片一致性強,在當時這種方法是先進的,它和覆燒法一樣都對提高生產率起到了作用。

龍泉 影青 耀州 磁州 吉州 德化瓷器鑑定口訣要術​6德化窯  

德化窯在福建德化縣,創燒在宋代,以燒青白釉瓷為主,德化窯在發展中是有著光輝業績的,在宋代以碗、盒、瓶、爵、杯、洗為主。也燒出大量的多邊形瓷器,如:瓜稜、八角、方圓、出沿、帶環耳等。由於胎質用料好,可塑性強,在明清階段德化窯大量塑出人物瓷,如:觀音像、達摩、羅漢等。人物塑造的表情真實、動作健美、衣著有其時代特點,肢體準確,衣著線條細膩而到位,以觀音和仕女為多,神態肢體優美,所以有德化窯為女性瓷第一之說。 紋飾有花草、折枝、花卉、刻花、剔花、篦劃花等。釉有牙白、偏白微微閃黃,色澤光潤而明亮。德化窯是一種細膩的瓷器窯口、做工非常精良,特別是雕塑工藝十分精,顯得刀法老道,技藝嫻熟,意境準確而又博大精深。  

德化窯白瓷鑑別口訣:  

宋代福建德化瓷,氧化硅多瓷土實。 

氧化鉀高百分六,質密玻化透光瓷。 

胎白釉白中國白,雕塑線美貢器值。 

達摩彌勒和觀音,何朝宗善女雕瓷。

光潤明亮不閃青。色澤乳白如凝脂。

陽光照看隱粉紅,十六世紀出口瓷。 註解

白瓷很多種,而德化窯白瓷是:白而不青,由於含氧化硅、氧化鉀高,玻璃程度又好,陽光照,可透光,色顯粉紅,這是與別的白瓷不同的地方,景德鎮白瓷泛青。德化白瓷多雕人物像,如觀音、釋迦牟尼、關公等往往在瓷器背後有印記。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為明代三大雕塑名家。德化瓷在宋代就有很精緻的瓷器。何朝宗善雕觀音等瓷。 三大雕塑家常在瓷器背後,雕刻或嵌壓上“林”字、“何”字、“張”字及其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