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虽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前人的经验毕竟只是参照,立足当下,路,还是自己走出来的!

导师制是书院制教育的核心所在,南科大的书院制该如何建构,尤其需要在实践中不停地自我调整与修正。总结过去,展望将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完善导师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专题采访到了著名人文学者、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主任、树礼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

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陈跃红

树礼书院学术院长,讲席教授;

人文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6年入南科大。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陈跃红教授录音整理)

书院导师的双重职责: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导师,对于一般人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概念,但人们传统意识中的导师,更多的,或者说基本上就是指狭义上的学术和技能导师,在大学里见到最多的就是研究生导师。这类导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术发展负责,即主要只在“成才”维度上发挥作用。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你会发现我们中国当代学生的一个显著不同特点,就是高中到大学,不仅是一个成才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的“成人”过程。在这一重要的转型时期,有时候“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成才的过程相对渐进和漫长,而成人就是高中毕业后的那么几年,因此,在本科阶段,成人应该是首要任务,这也是为什么本科教育改革要讲立徳树人,讲人文通识的道理所在。

然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术导师,除了课堂和实验室,多数时候并不直接进入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虽然在学术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学术导师这个位置赋予他的核心职责。因此,传统的导师在培养学生“成人”这一维度上往往缺席。

而我们今天南科大书院导师的作用,恰恰就应该突出强调填补学术导师在学生“成人”方面的职责空白,因此,从职业定位上。书院导师应该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双重重要引路人。

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陈跃红教授与学生在河畔漫步

脚踏实地,建立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新型导师制

从古至今,由西及东,“导师制”已被历史验证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一个有效的办法。然而,尽管内核相似,但导师制的结构范式和功能侧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变化,我们可以参照欧美,南洋甚至历史上中国的传统导师制经验,但是,自己当下的路还得自己走。

中国古代常见的“传帮带”的师徒关系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导师制。学徒跟随导师生活和工作,这种近距离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导师可以更仔细地关注学徒的成长状况,帮助他们更迅速地摆脱孤独感和疏离感,最后完成“成人+成才”的过程。

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陈跃红教授与书院学生交流

在欧美,“导师制”源于15世纪牛津大学等高校确立的本科生书院导师制。导师就生活在学生中间,其核心是定期的师生一对一高效而深入交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师制也逐步从牛津传播至剑桥、哈佛、耶鲁等欧美国家的名牌大学。我国的港澳地区也有如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一批实行西方导师制的大学,这些学校的导师制都建基于学生人数不多,学生来源相似等实际情况。不过近100年里,牛津等校的教学理念和制度,生源和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导师再也不会像早年那样,介入学生的品行、礼仪、衣着和言行举止等方面的个人生活,师生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能难说既管成才也管成人了。

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整体扩张的时代背景下,一般高校要原本照搬欧美经典书院导师制难度确实很大。一方面学生体量庞大,有限的导师数量无法及时全面关注和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中国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传统教育意识,学习基础和生活习惯,与欧美差异也很大。生搬硬套国外的导师制度极其可能出现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欧美及我国港澳地区大学所实行的导师制也都能为南科大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但是,南科大不可能直接复制其中任何一种。南科大要建立导师制,只能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根据国情,校情和人才培养的自身需求进行探索。

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陈跃红教授与书院学生交流

创新加用心,把导师工作落到实处

1

是“师”找“生”,还是“生”找“师”?

如何开展书院导师工作?理想的工作关系路径是什么?究竟是让“师”去找“生”,还是让“生”来找“师”?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正确的方向不应该是让老师满校园去找学生,一个面对教学、科研发表、升职、社会服务、家庭孩子多重压力的老师,要他主动找学生,有多难!但是我们的老师的职业习惯和操守,又都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只要学生找上门,他们都会热心指导。因此,书院要设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去找老师。书院也有责任为导师提供切实可行开展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

2

同学如何找老师?

我在树礼书院就反复对学生强调,你们要学会“找”老师,我告诉他们的方法有4种:第一是“路遇”,成天呆在校园里,总有遇上导师的机会,上前主动打招呼,然后一起走一段路,边走边聊,许多问题在陪老师散步中就解决了;第二是“串门”,课余时间或者路过,伸头往导师的办公室、实验室瞅瞅,人在就溜进去和导师聊聊,说不定还混杯咖啡喝喝,离开时心情一定不错;第三是“约会”,约会的事情麻烦一些,一般有思想和学业问题,非找导师不可了,就通过邮件,微信和短信约。记住,导师很忙,你的约会要有耐心,最好要提出话题,让导师重视和有准备,一旦约上了,就要按时到,认真谈;第四是“搞事”,但凡你产生了比较有创意的搞活动,组织社团和做事的念头,最好直接找导师讨论一下,导师一般都比较有经验,他帮你梳理和提升后,你这事情说不定就搞成了。如此等等,要找到导师应该不是难事吧?

3

导师的“用心”

再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做导师的还是要用心,否则,理念和规范再好,如果不用心去做,依旧会流于形式,产生不了效果。

譬如院长和导师午餐会,自然是很好的师生交流形式,是很适合师生的深度及高效交流的做法,师生在宽松的氛围及环境下进行问题的探讨,既不占用导师和学生的过多的时间,也不用投入过多的财力物力,如果操作得当,能取得不俗的效果。通过这种交流的机会,导师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值得注意的是,午餐会这类活动要能够持久,有效,一是要持之以恒,而是要本着节约、有效的准则来做;二是重在“会”而不是“餐”,和学生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本身,而在于“聊”的过程,高效的交流,发现问题和引导。

目前看,经过数年的努力,南科大已经基本建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书院导师工作规范和模式。南科大尝试在传统高校学工模式的基础上,以新的居住学习空间环境、现代生活设施等为基础,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多维度的、相对独立的书院制度和书院导师制度,它的一个结构特色就是以传统的学工系统为基础,以书院导师为重心,实现学生与老师,与管理系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相互融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成长。

南科大的优势在于国际化,高水平和创新性的起点和小而精的定位,能够有效动员全部教育资源,并把全体教授都聘请成为书院导师,以一个个教授群体去面对一个个书院的学生群体,进而深入展开过程培养,这是很理想的新型育人模式。

事实上,这些年来,南科大也一直在致力于书院导师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不过,要真正建立一套新型有效的一流导师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在懈怠不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

善用网络交流工具

大家都知道,导师教学科研压力繁忙的状况,要求导师经常与学生面谈或者组织各种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我建议导师们要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微信等工具,实现随时随地,方便和有效地与所指导的同学沟通交流。最好每位导师都与自己的学生建立有效的交流微信群。在关键的时间点,譬如开学之前,放假之前,考试期间,导师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微信群对同学们进行“温馨提示”和建议,有什么讲座,约会,活动的通知也可以通过自己学生的微信群发布。我自己不时都在用,感觉效果不错。

5

寓“有意”于“无意”的教育方法

面对一些心理和性格内向,甚至有交流障碍的同学,正式的谈话和辅导当然不可或缺。不过还有更多灵活方式供导师取用。我们的老师可以依托书院的活动系列,在“有意”于“无意”之间去做学生的工作。譬如带学生参与到书院的活动当中去,最大化利用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配合书院为他们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团和特色活动。

实践出真知,探索书院导师制度的新路

导师制的发展路向,核心始终应该立足学生“成人”和“成才”两大使命,帮助学生和导师之间建立起融洽紧密的关系。这种紧密关系的建立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基于奖惩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而是要创新导师工作机制,依托书院,营造有利育人的书院导师文化氛围。

“所谓探索,就是探前任知未观。南科大对导师制的探索,其意义和深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都是前所未有的。”陈跃红教授指出:“在经过不懈努力的实践探索和有所建树之后,南科大的书院教育还有责任做好经验总结,争取提炼出适应中国高水平,创新型高校的书院化导师制教育模式,为发展扎根中国大地的一流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陈跃红:让同学从“少年”走向“青年”是书院导师的首要任务

---南方科技大学---

新媒体中心

文字丨陈跃红 蓝海 黄子民

摄影丨徐海文 黄子民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