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袁隆平」?莫讓「僞科普「傷了真英雄!

“遗忘袁隆平”?莫让“伪科普“伤了真英雄!

最近,一篇公眾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不經意間成了爆款文。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吃飯那些事”,但標題和內容著實讓讀者“食不甘味”。

文章開頭的一段話,讓我倒是和這位作者產生共鳴——“我本不想說雜交水稻,太過複雜,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確實,民以食為天,但能把“三系二系X系雜交法”等一系列專業術語、發展歷史說明白的,恐怕萬里無一。

但接下來作者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開始洋洋灑灑述說袁隆平和雜交水稻的“那些人,那些事”。按理來說,利用公眾號給大家撰寫科普文章,這是一件好事,但關鍵是要攬瓷器活,你得有金剛鑽啊。可這篇文章的作者倒好——“在動筆之前我們辦公室4個人都在查資料”“查了整整一天數據”,原來爆款文作者竟是自學成才、現學現賣!

讓人不解的是,爆款文的作者說自己寫過格列衛,寫過百草枯,還寫過水利專家,現在又開始寫袁隆平。從抗癌藥到農藥,從水利再到雜交水稻,諸多領域能夠輕鬆跨界,並“傳道授業解惑”,這種“專業範圍”讓讀者心底更是打鼓。

我所知道某公眾號作者專門就寫金庸,不管何種素材都能圍繞著金庸來轉,至此獲粉無數。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術業有專攻,方能鑽研出門道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啥都能說道,恰恰是啥都不能說道。能有這樣的蜻蜓點水,一些公眾號作者也是要感謝新媒體的風生水起,否則那些速成的文章哪有消費的市場?

再說這篇文章標題,讓人感到一驚一乍——為何要“遺忘袁隆平”?誠然,文章中說了不少關於水稻領域的功臣,包括水稻專家丁穎、新中國第一個稻穀種子庫的創立者管相桓、培育“低腳矮”品種的趙連芳、提高水稻產量的黃耀祥。宣揚這些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的功臣事蹟,值得稱讚。但一碼歸一碼。在誇讚諸多“稻神”之餘,為何“拳拳都離不開袁隆平”?讀完文章下來,讀者依然有點雲裡霧裡——“這是開表揚會,還是開批鬥會?”

我不是水稻專家,不敢就這方面縱橫捭闔,但作者的一些論證思路,的確不敢苟同。作者說袁隆平的三系雜交只是一個理論,必須要找到實際的野生稻株才行,而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敗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是叫李必湖的老人,因此得出“沒有他的發現,袁老爺子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紙空文。”那按照此邏輯,是不是愛因斯坦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得手拿小洋鎬,滿世界去找鈾?否則就是“坐而論道便成空”。

任何科研是一個理論加實際的整體,不可能一個人從頭到尾、事無鉅細、包打天下。這是一個常識,本無人置喙。但作者卻糾結到那顆野生稻不是袁隆平找到,並給予“不是靠他自己完成的”的定論,這顯然就錯得離譜。

為了論證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是否名至實歸,這位作者還找了幾位“農業學粉絲”進行求證,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農業學粉絲”是男是女、姓甚名誰、年齡幾許、是搞家禽養殖的還是種大棚蔬菜的,一概不知。用這樣毫無擔保能力的人對國寶級科學家“一錘定音”未免過於唐突。

相反,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曾說“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無名氏與專家、輕易帶過與娓娓道來,孰是孰非,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選擇遺忘誰,選擇敬仰誰,公眾自有判斷,但公眾號卻不能亂帶節奏。前途與“錢途”的雙輪驅動,讓不少公眾號進入到“春天裡”,很多文章也竭盡所能地賺取流量、博得眼球。

但“謀出位”的過程需要公眾號有所擔當,既要對內容負責又要對道德負責,否則即便某一篇文章點擊爆棚,也不能持久發展。

任何科學的進步都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的偉業,三言兩語進行大眾科普固然值得提倡,但其中的細細碎碎丁丁點點卻難以明言,我們理當感謝更多的科學家為今日的生活所做的努力,但也要記得袁隆平老先生兢兢業業的付出,這樣的感恩之情並不衝突。莫讓“偽科普”傷了真英雄,更莫讓真英雄寒了心。

“遗忘袁隆平”?莫让“伪科普“伤了真英雄!

這些天,長沙高溫不退。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馬坡嶺試驗田裡,常常能看到一個老人在田埂查看稻穗。 他就是88歲的袁隆平。

三伏天裡,當一些人在空調房的電腦前滿世界找著資料準備寫《請暫時遺忘袁隆平》之時,88歲的袁隆平還在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馬坡嶺試驗田埂上查看稻穗。

▎採編:張宇菲(實 習)

▎審發:王岑予、劉洪俠

青年之聲 ∣為青年發聲

“遗忘袁隆平”?莫让“伪科普“伤了真英雄!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