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姓族人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

論張姓族人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

張姓始祖張揮及其歷代族人和其他兄弟氏族緊密團結,英勇奮鬥,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長期的實踐鬥爭中,張姓族人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為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張姓是顯赫之姓、榮耀之姓、智慧之姓、武勇之姓,已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載入了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史冊。

張姓是顯赫之姓

張姓不僅出身顯貴,而且起源早、規模大、分佈廣、功德卓著。張姓起源於五帝時代,至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流行“張王李趙陳,天下一半人”的說法,意思就是全國雖有成千上萬的姓氏,而這五個大姓佔到全國人口的一半。還流行“張王李趙遍地流(劉)”、“張王李趙遍全球”的說法,言其分佈廣泛。目前全世界張姓人口已逾億人。從清末開始,大陸張姓有不少人遠渡重洋,去海外發展。除了我國的港澳臺地區,還有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美國、英國、法國、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其中臺灣張氏現在已是第4大姓,約佔臺灣總人口的5%強,即達100多萬人。20世紀80年代以前,張姓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姓氏。被公認為名門望族。歷史上張姓郡望達43個,居各姓氏的首位。最典型的是春秋時的晉國、秦漢和隋唐三個時期。在晉時,張姓中很多人擔任晉國大夫,見載於史冊。如張老、張君臣都官居中軍司馬,張骼、張趯等是晉國大夫,才幹非凡,聲望很高。晉後來分為韓趙魏,即三晉,張姓仍是輔佐三家的重要力量。在韓國張開地、張平父子先後為相。張去疾、張遣也是影響很大的名士;在趙國,張孟談為相,張勤、張相國也顯貴一時;在魏國,魏國貴族出身的張儀曾先後任秦、魏宰相。張倚、張旄也為魏國的強大起著重要的作用。晉國大夫解張因征戰有功被封為張侯,從此,他的後代也改為張氏,成為張姓的一個支派,由此可見張姓的影響之大。到了秦漢時期,張姓先民建功立業。大顯身手,他們稱王封侯,開宗立派,成為顯赫的姓族。突出代表有西漢張耳家族,張耳被漢高祖封為趙王,兒子張傲繼承王位,且娶了劉邦長女為妻,遂成皇親國戚。張傲之子張偃被封為魯王。張偃的兄弟張壽、張昌也被封為樂昌侯和信都侯。還有張良家族,張良輔佐劉邦因功勳卓著,被封為留侯。張良長子闢疆被封為侍中,次子張不疑承襲其父侯爵。張蒼家族也很興盛,張蒼被劉邦封為北平侯,後又升任丞相,主持朝政15年。在“文景之治”期間作出了突出貢獻。其子張康承襲爵位,成為張姓中一個很有影響的支派。陽都侯張湯家族影響也很大,其家族一門三侯,幾代歷任朝廷要職,又是皇親國戚,是當時最為顯貴榮耀的家族。到了東漢又出現了一些顯赫尊貴的張姓家族。如武始侯張純、帝師張酺家族,太常張煥家族,還湧現瞭如張衡、張仲景、張騫等名人,為國家與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隋唐時期,張姓家族迅速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興盛期。其間影響最大的清河張氏、河東張氏、河間張氏、魏郡張氏和始興張氏。在清河張氏中,張文瓘、張錫三任宰相,顯貴無比。成為當時最突出的郡望。在河東張氏中,張嘉禎、張延賞、張弘清祖孫三代都擔任過宰相,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在河間張氏中,張浚、張文蔚登上宰相高位,一門兩宰相,貴盛一時。魏郡張氏中張大素、始興張氏中的張九齡都官拜宰相,且家族中多人擔任朝廷和地方高官,也很顯赫。宋代《百家姓》雖把當時皇帝趙姓排在第一位,但廣大群眾卻一直把張姓排在第一位,說的是“張王李趙”而不是“趙錢孫李”。2002年,我國人口普查,李姓超過9200萬人,王姓、張姓超過9000萬人。張姓屈居第三位。但人口專家根據普查人口的性別、年齡等分析,再過10幾年,張姓人口仍是第一位。原因一是張和李王二姓總人口相差無幾,二是張姓未成年的男性人口比李、王二姓多了很多。

張姓是智慧之姓

張姓始祖張揮觀天象由弧星受到啟發而發明了弓箭。這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其功勞不亞於當代的衛星上天。弓箭不只是兵器的一次革命,而且也是開啟了文明先河。恩格斯說:“弓箭對於矇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成為一種決定性的武器。” 弓箭不只是解決了人手的延長,而且是能量的質的轉變,即解決了機械能的儲存和釋放問題,正如自動化代替機械化一樣。

論張姓族人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

論張姓族人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

弓箭用於戰爭,拉長了攻擊對方的距離,增強了武器的殺傷力,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華夏民族統一天下的進程。首先,顓頊利用弓箭這一先進武器打敗了共工,使統治的疆域“北至幽陵(幽州),南至交趾(兩廣),西至流沙(敦煌西),東至蟠木(東海)”,基本形成了國家雛形。弓箭作為當時的兵器,屬於“高科技”,增加了戰爭的勝數。特別是後人又有所發展,出現了弓箭的加強版——弩弓,特別是床子弩,射程可達1500米。公元1004年,遼軍侵犯中原,直抵澶州,遼統軍蕭撻凜自恃驍勇,臨陣督戰。在寇準的一再督促下,宋真宗登上澶州城樓督戰。威虎軍頭張瑰挾一弩為皇帝壯膽。緊急關頭,張瑰摳動床子弩機關,發射了一束飛箭,三里以外的蕭撻凜中箭身亡,遼軍被迫議和,真宗也順水推舟,訂立了《澶淵之盟》。北宋都城南遷,宋王朝延續了100多年,可謂弩弓之功。後來弓箭進一步發展,火藥、原子能作為動力取代了過去弓弩的機械力,槍彈頭、導彈頭、火箭、飛船取代了過去的蓬簇、竹簇、骨簇、鐵簇、銅簇,成為了真正的高科技,以此作為保衛國家和開發宇宙的制勝法室。所以張揮不只是我們張姓族人的始祖,而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兵器始祖、科技始祖。

弓箭不只是用於戰爭的武器,而且也是“生產力”。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期,有了弓箭就等於掌握了當時的最高技術,對於漁獵時代的先民,其生存條件大大得到了改善。弓箭發明之前,他們即使由單一捕獲變為群起圍獵所得獵物也不穩定,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特別是到了大雪封門的嚴冬和陰雨連綿的秋夏季節,往往因為缺乏食物而被餓死,甚至造成很多部落潰散和滅亡。有了弓箭之後,地上的走獸,空中的飛鳥都極易被射殺,獵物多了就儲存起來,以豐補歉,解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弓箭發明與應用當作中級矇昧社會向高級矇昧社會過渡的一個重要標誌。他說:“由於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日常食物,打獵也成了普通的勞動部門之一。”張揮所在的顓頊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使四方部落歸順,這和弓箭的使用有著直接關係。

弓箭的起源、發展貫穿於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弓箭文化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滲透到民俗、禮教、競技乃至哲學等各個方面。“六藝” 中說:“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標明“射”是其中一個內容。它是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弓箭的作用已經超過一般的工具和武器的自然屬性,也被昇華為帶有政治色彩的禮制。而“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則是從弓箭使用之中悟出的解決矛盾的辯證法。如果說哲學是在科技之上建立起來的世界觀,那麼弓箭甚至是影響中國五千年的中庸之道的科技原點。古人尚武,弓箭是古代先民用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工具。因此,他們的行為與稱謂多與弓箭有關。如造箭的人稱“弓人”、“弓父”,使用弓箭的人稱“工兵”、“弓弩手”;將帥傳達命令的帶箭頭的旗子叫“令箭”;將書信系在箭上射給對方叫“箭書”;拉弓射箭的武士所穿的特製服裝稱“箭衣”等。在中國歷史上,還流傳和記載著與弓箭有關的英雄名士,如“羿射九日”、春秋時養由基“百步穿楊”、漢時“李廣射虎”、三國時呂布轅門射戟,北周長孫晟“一箭雙鵰”、唐代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宋代岳飛“左右手射”、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等,一直在傳承著內容精深的弓箭文化,豐富著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射箭至今仍是中國和世界體育比賽中的競技項目。

張姓是榮耀之姓

每個中國人都承認自己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我們張姓族人更有充分的理由驕傲地說我們是黃帝的嫡系子孫,正宗傳人。大家公認張揮是黃帝的長子玄囂的第五子,也就是黃帝的孫子。因為他發明了弓箭,功勳卓著,賜為張姓,受到大家的崇敬。張姓也就成為了榮耀之姓。什麼好的事情都和張姓聯繫起來。

論張姓族人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

如神話傳說,玉皇大帝姓張,並且說是揮公第九子張盈的長子張鎮天。還說張盈的次子是閻羅王,三子是周文王之祖。據傳說,當時天庭沒有法紀,神仙們各自為政,相互殘殺,水火失常。各位神仙疲累不堪,都想尋找治理天庭的辦法。太白金星從中調解,一致同意到凡間找一個德高望重和才能超群的人主管三界。他廣泛地調查瞭解,在四川發現了張鎮天。張鎮天修行了幾世,苦歷1750劫,有德有才,於是便把他帶上天庭,被推選為玉皇大帝。張鎮天登基後,制定了天條律令,並在眾仙的幫助下煉製了量天尺,以震懾眾仙。玉皇大帝被尊稱為“高上聖大慈仁孝玉皇大帝穹高上帝”,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還管轄四海龍王、雷部諸神、地藏王、十殿閻君和人間諸神。他的牌位上就寫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主宰”,也就是主管一切的神。玉皇大帝舉行登基大典,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金童玉女持掌仙扇立於兩旁,他辦公的凌霄寶殿也裝飾得金碧輝煌。天庭甚是威嚴無比,玉皇大帝也是威風凜凜,文武仙卿分列兩旁,有託塔李天王、巨靈神、三元天官、四大天王、五大帝星、九大星君、二十八宿、九曜星官、五方揭諦、四大天師、丘李二真人等。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十月二十五日是他的出巡日。據傳灶王爺也姓張,名大郎,掌管各家灶房事務,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去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特別敬仰。家家戶戶在這天灶王爺行前都要隆重祭祀。貼上灶王爺像,擺上豐盛的貢品。像兩邊貼上對聯,上聯是:“二十三日去,大年初一回”,下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民間還有關於張道陵、張果老、張三丰得道成仙的故事。這些神話故事儘管是杜撰創編,但也不無反映了老百姓的心願,希望仙界人間都要有一個主持公道的權威機構,從而達到以法辦事、和諧相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對張姓的看法,至少他們認為張姓是有德之姓,得道成仙,才能讓人信服。由此,我們也感到張姓的榮耀。

張姓是武勇之姓

我們張姓的始祖張揮官封“弓正”,“弓正”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也許是張姓後代繼承了老祖宗的遺傳基因,張姓族人多為尚武、勇敢、直率、剛正之人。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領袖甚多。打響反抗暴秦的第一槍應是張良。他結交壯士,在原陽的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後又參加了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張耳也是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中的一個將領;張角、張寶、張修、張魯、張牛角都是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張昌是西晉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張金稱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張遇賢是五代時期農民起義軍領袖;張餘、張海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張璉、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秀眉、張難先、張德成是清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另外,張巡、張榮、張俊、張憲、張士傑、張名振、張自忠、張之洞、張學良等也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將領。當代軍事家張雲逸、張震、張萬年、張廷發也是大家所熟悉的。

張姓是智慧之姓

揮公的智力超過了常人,所以發明的弓箭,既使之成為兵器之首,又為上古先人提供最先進的狩獵技術,堪稱矇昧時代的最高技術成就。春秋戰國時張儀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方術。以他的聰明才智在秦國贏得秦惠文君的信任,擔任秦國宰相。他用連橫的策略遊說六國,使關東六國背棄了蘇秦倡導的“合縱”抗秦策略,而共同服事秦國,幫助秦惠文君稱王,奪取了楚漢中地。漢代的張良以魂驚秦始皇於博浪沙之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之謀及功成名就而激流勇退之智,不僅惠澤後世子孫,而且作為智慧典範,光耀千秋。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張蒼、張九齡、張居正等計有103位張姓宰相,這在其他姓氏中是所少有的。另外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草聖張旭、哲學家張載、畫家張擇端、天文學家張遂等都在不同的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為中國乃至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中華姓氏的祖根地。在當今以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名的300個大姓中,有171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98個姓氏郡望地在河南。在最新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可以說河南是姓氏發源大省,是姓氏文化大省。張姓又是河南姓氏中發源最早規模最大的姓氏之一。所以研究張姓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進入新的世紀,隨著中華民族的強大,海外華人更加眷戀祖國,更加懷念先人,尋根拜祖已成為他們強烈的心願和行動。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推出更加豐碩的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為海外華人也為我們理清先人起源、生存、發展、播遷、奮鬥的蹤跡,緬懷先人們的偉大功績,弘揚和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可貴精神,進而使全球華人緊密團結,齊心協力,促進祖國的統一,促進中華復興大業的早日完成。


論張姓族人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誌,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