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山東」和今天的山東省一樣嗎?

忘憂清樂閣主


今日的山東,並非自古所指的“山東”。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大勢總體來說是以中原地帶的諸侯國征伐為主線。當然,他們最後演變成了六大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此六國大體分佈在崤山以東,而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卻單獨的存在於崤山以西,獨佔關中800裡秦川之地。所以,此時的山東在後來統一六國的秦朝眼中指的就是崤山或者華山以東的國家。

當然歷史是不斷前進的,而山東所指的地域範圍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是總體來說它的變化趨勢是在不斷地縮小和東移。盛唐時期,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到了唐末至五代,史冊中或有將山東一詞單獨給了齊魯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山東省。宋朝時,皇帝採取以天下土地形勢,俾之分路而治的做法,遂將天下分為15路,“路”即是現在的省。

今日的山東地區被分為了京東路和河北路。京師汴梁以東為京東路,治所設在青州,管轄兗、徐、曹、青、鄆、密、齊、濟、沂、登、萊、單、濮、濰、淄15個州,下轄共81個縣,範圍包括今山東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

到了北宋末年,女真人南下佔領黃河南北地帶建立金朝後,他們的行政區仍然沿用了宋朝“路”的舊制,但是卻將京東路改為了山東,並將其分為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山東東路治府在益都(中國舊縣名,今山東省青州市舊稱。位於中國山東省中部,山東半島西部偏北,屬地級濰坊市代管),山東西路在如今的東平縣。從此,山東開始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

明朝建立後,廢除舊制,在全國設立十三個布政使司,山東即是其中之一。到了清朝,又被稱為山東省,並以濟南為省會。民國稱山東省,仍以濟南為省會,一直沿用至今。當然,古人的造詞能力是十分豐富的。假如你看到山東和山左,那麼你就可以將它們理解為一個詞意。因為古人以左為東,所以古時的山東又被雅稱為“山左”。


大福讀史


山東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在戰國時期,“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廣大區域。在七大戰國的兼併戰爭之中,由於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積蓄起來了無可匹敵的雄厚國力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形成了虎狼秦國與崤山以東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六國的對立。故而《戰國策》中所提到的“山東”基本上指的就是為崤山以東的六大戰國。

戰國七雄形勢圖

秦漢之際,漢高祖劉邦以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將天下分為山東與山西兩大部分。他自居山西,而將山東地區廣大土地和人民作為分封的資源,贏得了眾多諸侯的支持,並最終戰勝了西楚霸王項羽。西漢中期,《史記·貨殖列傳》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山東是其中的一區。西漢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均在山西,也就是關中地區,當時“山西”與“山東”的分界線仍然是崤山、函谷關一帶。

崤山山脈

這種局面在北魏時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文獻記載中的“山東”變成了太行山以東地區。隋唐時期,雖然選擇建都關中長安,但是關中地區經過長時期的開發,生態環境已經逐步惡化,農業生產無法滿足京城的需求,故而隋唐兩朝常居東都洛陽,關東地位逐步上升。這一時期的 “山東 ”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區域,還不是一個行政區劃的名稱。

太行山脈

遼金時期,“山東”作為一個行政區劃的名稱在歷史上登場。金代山東東西兩路已經基本上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的行政區劃。雖然元代沒有山東的行政區劃名稱,但實際上已經具備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各個機構。明洪武元年正式設置山東布政使司。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滿清朝廷正式設立山東巡撫。此後,山東省經康熙雍正兩朝建置逐漸完備。

總而言之,“山東”這個地理名詞,在這個歷史上經歷了從崤山以東地區到太行山以包括河北平原在內的廣大地區再到當今山東丘陵地帶的演化過程。

參考文獻

鄭燕燕:《“山東”源流簡考》

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修訂版)》


歷史研習社


不是很一樣,講道理,幾十萬年前山東還不是山東,那會出名的是沂源直立猿人,如果真要以拳頭大小定名字,那叫個啥得看他們自己高興。(如圖,沂源直立人的頭蓋骨和大板牙)

再然後,像“九州八極、五侯九伯、一言九鼎”這種成語,涉及到的就是禹分九州,那時候山東最正式的國際名稱叫“青州”,為什麼要叫青州呢?《周禮》裡就說了,“因為是正東,所以叫青州”。並且註疏裡還補了一句說“那邊土是青的,所以叫青州(

蓋因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並且對比《尚書》裡的記載,還有一部分被徐州和兗州蹭走了。

至商周爭霸時,山東東部的人仍不算中原人,要稱之為東夷,還細分有淮、萊、鳥、島等部。至周朝建立,春秋戰國為止,就出現了齊魯文化圈。然後我就可以說《論語》了……(不過還是要先發張圖,商周時期的)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然而這句之前還有,是“子欲居九夷。”(見《論語·子罕》)這句話意思是,孔子打算搬到遠離中原的地方去住,別人就說了:“我天,那麼簡陋的地方可怎麼住啊。”孔子很自信地說:“我是君子,我過去住之後,它就不簡陋了。”(按孔門七十二賢的能耐看,這事真挺難說。)


而這裡的九夷,與東夷性質就不一樣了,看名字就能看出來,“玄菟、樂浪、高驪、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然而它還是東邊。這也意味著,作為齊魯文化圈的見證,東夷諸部已逐漸成為了華夏諸族中的一員。如魯國附近的太昊後裔(任、宿、須句、顓臾)和少昊後裔(莒、郯、譚、費)都紛紛加盟齊魯,正式投資齊魯文化圈。為戰國七雄爭霸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之後我們都知道,先秦後漢,乃有三國。然而一提漢朝,完嘍,因為齊魯太大,皇帝就“咔嚓”一下給切成了三份,又成了青州、徐州和兗州。如圖:

到了三國這都知道,青兗兵源甚盛,只是曹丕改制後逐漸就不行了。再之後,什麼東西晉、南北朝,青徐兗的名字是輪流置換,有時幽州,有時冀州,有時又叫齊州。直至唐代,才大致分成了河南道與河北道,但是大頭都歸河南道,只有一點算是河北道的,如圖:

而後又是宋金元的各種切分,直到明初光復為止,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這“山東”二字才姍姍來遲。至清時設山東省後,“山東”二字才成為專屬名稱。

照例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今日又出現了“夏為東夷說”。這個說法很厲害,上述的沂源猿人,或會與少昊等人或部族的出現有很大關係。所以說古代的山東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到現在都還說不清。只是隨著年代的接近,有了更確鑿的事實才得以斷言。反而涉及上古這種詞時,還需拭目以待。


題外話,秦人所稱“山東六國”,泛指崤山以東,也即韓趙魏楚燕齊(喊趙薇去演戲),並非指齊魯等國。(此答多憑印象所述,語焉不詳實屬自然,如有謬誤望海涵。)


毅而三思吳六奇


提起古代的山東,就不能不到“兩山一關”。這裡的“兩山”是指崤山、華山;“一關”是指函谷關。正是因為有“兩山一關”才造就了古代山東的概念,而現代意義上的“山東”是以太行山為標誌物,於金代時正式得名,清朝時成為特指的行政區劃專用詞。

1、崤山之東古代稱為“山東”

“山東”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不遲於戰國,也有人考證春秋時期就有了。但多數人認為,“山東”一詞伴隨著秦國崛起而出現。因為崤山是秦國和其他6國的天然屏障,秦國在崤山之西,其他6國因此被稱為“山東六國”,即崤山之東的6個國家。

《戰國策》曾記述秦相範睢如下一段話“臣在山東時”;著名的《過秦論》裡也有“秦朝兼併諸侯,崤山以東有三十多個郡”……這裡的“山東”均指秦國之外、崤山之東的6個國家。

2、華山之東古代也稱“山東”

因為秦國在華山之西立國,而且華山被稱為“西嶽”,地位比崤山高。因此,古代也習慣用華山代替崤山,稱華山之東的廣大地區為“山東”。熟知《漢書》的人,一定記得這樣的話“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這裡的“山”就是指華山。

3、函谷關內外又稱為“關東、關西”

函谷關臨近崤山,是秦國進出“山東六國”的必經之地。無論當年老子騎青牛叩關,還是趙武靈王入關探查秦國軍情、孟嘗君門客學“雞鳴”闖關……這裡的“關”都是指函谷關,它同崤山一樣是秦國、“山東六國”天然的地理分界。

函谷關內外又被稱為“關東、關西”,這裡的關東特指“山東六國”,也就是說“山東”、“關東”的意思相同。

4、現代“山東”得名於金代,以太行山之東得名

現代意義上的山東特指太行山之東的齊魯兩地,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始於金代。這裡所說的齊魯兩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魯國的主要勢力範圍。

齊魯兩國作為周公、姜太公的封地,具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在政治、經濟上互通,春秋末期就形成了齊魯文化圈,並且因孔子、孟子等賢人倍出,講究教化,承襲傳統,所以自古就有“齊魯大地,禮義之邦”之稱。

至金代,“山東”作為特指的行政區劃名稱首次出現,範圍就是當年齊魯兩國所含的廣大土地。元朝時,山西作為特指的行政區劃名稱也首次出現,這裡的山西並不是指當年的秦國。山東、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到了清朝時,山東省、山西省的名稱被固定下來並且延續至今。


指動濟南


古代山東與現代山東的區別要看具體的歷史時期。

山東,在山東省出現之前一般指崤山以東,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就位於崤山以東,這六個國家就被稱為山東六國。



當然到了唐朝時期,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唐時著名的山東士族就是指位於太行山以東廣大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世家大族,如清河崔氏,其是與關隴集團對抗的主要力量。

到了明朝時期,由於山東省的設立,山東一般就開始專指山東省。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山東至少在明初期已經被戰火打的徹底無人煙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棗強,大槐樹移民,就8今天山東90多個縣87個是移民縣,都是棗強洪洞那兩地移過來的,很多村子村碑也有明確的建村移民記載,歷史上純種的山東人已經沒有了,現在的都是移民後來的。


坲系青年


絕對不一樣!古代的山東地下的金子,煤炭,石油等已剩不多了!古代的山也被劈的亂七八糟!古代的河流基本幹了,現代又多了條大河。最實話實說的是古代的人都死光了又添了一億多現代老少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