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写就《西游记》

孝心写就《西游记》

千百年来,世人只知道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惊叹他明白畅达的文笔,赞誉他清新豪健的诗篇,折服他题材广阔的思路。其文章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诗词豪放稳健清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殊不知,他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个大孝子。更不知,因为他的孝心,才造就了《西游记》的雏形问世。

父亲苏洵,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撰写的政论文章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语言犀利。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深受朝野的尊崇。可是他晚年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经常饭吃不进,觉睡不好,身静不下,唉声叹气,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儿子苏轼看见父亲整天沉默不语,心里焦急万分,他想尽办法请了许多名医替父亲治病,而且还亲自研究一些医书,希望对父亲的病情有所帮助,但这些都没有使父亲的病有什么起色。有一次他又请来了一位名医替父亲诊断把脉疗体,当名医走后,父亲说“轼儿,你的孝心为父心领了,我整天躺在病床上,闷得慌,你能不能找些书来让我读读,这比什么药都灵验。”

苏轼一听就高兴起来,说“家里的藏书仅次于书院,你说吧,要看什么书?”

“唉,家里有什么藏书我还不知道吗?有几本书是我没看过的。”

“是啊,你都看过了?”苏轼沉思了一会儿,说“若不我到外面给你找几本,一定新鲜、风趣、有味,保证合你的胃口。”

“真的吗,那你快去找来吧”!

孝心写就《西游记》

苏轼找遍了亲戚、同仁、朋友家,又去了几家藏书颇丰的知名书院。一连走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找到一本中意的书,心里有些丧气。心想:这该怎么办呢,没有新鲜书看,父亲会闷坏的。他在书房中来回渡步,想着该去哪里找书?无意中他看到了书案上放着自己写的《沁园春》。他想:父亲平日里总是告诫我,学习要不耻下问、谦虚谨慎、功成不居;要多看多学、多写多思、多想多改;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微知著。我何不如把《沁园春》这篇文章拿给父亲看,让他指导、点拨、斧正?也许父亲是很高兴的。注意打定,他轻轻的走到父亲的病榻跟前。

孩儿一时没找到您中意的书,可否请您批阅我的拙作?

“可以,但你还是再找找,去借一些有趣的书来读读也未尝不可。”

“借?”这个字猛然敲醒了苏轼:我何不自己撰写几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呢,一来让他老人家开心解闷,二来让父亲指点文笔章法。

孝心写就《西游记》

苏轼打定主意后,就专心写起小故事来,他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挖空心思,终于想起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于是编织了丰富多彩情节,调动了天仙神魔鬼怪,盘活了佛祖观音罗汉。把唐玄娤如何奉旨取经、路遇艰险、巧会观音、急收孙悟空、智取猪八戒、降服白龙马、收心沙和尚为徒等故事趣闻编撰在一起;再把悟空拜师学艺、大闹天空、被压五指山、三打白骨精、识别红孩儿、镇住牛魔王等精彩内容交汇在一起;然后再加以想象,把什么妖魔鬼怪、奇山异水、神树仙果等场景仙地串联在一起。晚间构思好了,白天写就完成,然后送给父亲阅读,并亲切地说:“请原谅,父亲,朋友家有一本奇书,因为珍贵不愿外借,只好每天抄写一部分拿回来给你读,你说行不行?”

父亲笑咪咪、乐呵呵、兴爽爽地说“行、行、行!。”

就这样,苏轼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为了写活每一个故事,他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反复斟酌,常常构思到深夜,唯恐故事不生动,情节不感人,内容不丰富,从而引不起父亲的兴趣。苏洵读了一篇,又想下一篇;读完下一篇,又想读下下篇;读完下下篇,又想读下下下篇。。。。。。不时指出故事的不当之处,提出自己的精到看法,以使语句更流畅,章节更紧凑,故事更迷人。他完全被这些精彩的小故事吸引住了,心情逐渐舒畅起来。天长日久,苏洵的病情大有好转,苏轼每次都认真聆听父亲的指点,文章也写得越来越美。后来一些仆人把一篇篇的小故事收集起来,整理成册,流传出去,渐渐地就形成了现代版的《西游记》轮廓。。。。。。

孝心写就《西游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