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1

怀襄为主子兰卿,何必逢人话独醒

公元前278年的一天,一位茕茕老者步履蹒跚行走到江边,久久凝望着江水滔滔。

一位途经的年老渔父一眼认出了他,便问他:“你因何在此?”

老者形影孤独,神情萧索,似答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听此知他忧虑满心,便有心劝慰他,“圣人不过于古板,能随世道而变化。世人都肮脏的话,为何不搅乱淤泥扬起浊波呢?众人都迷醉的话,为何不既吃酒糟又喝其酒呢?何必想的太深又自命清高,落得流放的下场呢?”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老者摇摇头,对此同流合污之说不甚同意,便反驳道,“我听过一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谁又愿意让污浊的东西弄脏干净的身子呢?我宁可以清白之名声投身奔腾浩荡之江河,葬身鱼腹,也不愿在这肮脏浑浊的世道里沾染尘埃苟延残喘而乱己皓皓清白之名。

渔父见劝他不动,也不再劝他,只慨然一笑,扬起竹篙,架舟而去,临行看对方孤独的身影立于江边,像座腐朽的石雕,又不禁高声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的水如果清澈,可以拿来洗我的帽子。如果浑浊呢,也可以用来洗我的脚。采用不同态度来对待不同事物,人生一世,转眼百年,何必太过拘泥执着,苦苦与自己较劲?

岸边的老者听闻渔夫的歌声,知他仍是在劝慰自己,心虽甚慰却也不作应答。只道是自己一颗赤诚之心已然破碎,君无能,国已颓,自己身担重任,本该为国效力,此时却受小人所害,流亡至此,面对即将走向灭亡的家国竟束手无策,心中惭愧伴随着忧愤,思虑夹杂着苦闷,十分痛心。

他从来不怕孤苦无依,不怕贫寒困疾,此生唯一怕的只有国家倾覆,百姓受苦,而自己对此竟无力去阻。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此前听闻国都已被秦军攻破,君王逃逸流离,自知以一己之力已经无力回天,国之灭亡已成定局,自己终究成为亡国之奴。思及此处,心之一颤,泪涕齐下。

江流湍急,水浪腾涌。

老者孤身呆立于江畔,衣角飞扬,口中不停,向着江水诉说自己报国无门的哀愁忧虑。身为楚国后人,国家将亡始终有他一份责任。

他自小嗜书成命,博览群书,为的便是报效国家为民造福,而今他无法挡住敌军的铮铮铁骑,无法守住先祖的荡荡家业,也无法护住百姓的安宁生活,他还有什么颜面留在世间?即便苟存于世也不过一无心之傀儡,倒是不如就此离去作罢,一了百了,倒也干净得很。

终于是抱了一旁的石头入怀,一步一摇行至临江之畔,江风吹起他的银发扬扬,他的衣带飘飞,江水点点溅落在他的衣摆上。

他闭了眼,身体一倾,“噗通”一声,瞬间冰凉缕缕渗进衣衫和皮肤,仿佛直入骨髓,直入心脏。

江畔的风仍旧吹拂,江面的水花仍旧跳跃,只是江边那位老人已然不在……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2

长恨忠良多坎坷,颇伤辞语太丁宁

说到屈原,也许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诗人,他的《离骚》以其独特又夸张的表现手法而闻名,他以神话传说为基础来讽刺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自己对家国的忧思和自己无能为力的苦闷。《离骚》的出现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犹记得小学时候老师课堂上对他的评价总是爱国诗人、被小人所害抑郁不得志之类,在课本上也一直是以一位鹤发老叟形单影只徘徊在江边的形象出现。长大后才知道仅仅以爱国诗人来将他脸谱化标签化,其实对他并不是很公平。

他曾经鲜衣怒马上阵驱敌——公元前321年,秦军进攻楚国边境,屈原组织了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凭借机智果敢的魄力和出其不意的战术将秦军击退。那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已经表现出了忠君报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他曾经高堂明镜为国为民——公元前320年的春天,屈原应楚王的诏令出山进京,受命在鄂渚当人县丞。后来逐渐升任左徒,在朝堂上与王图议国事,宣告号令;对外则接遇异国宾客,应对各国诸侯。楚王对他尤其信任。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他曾经出入他国建立邦交——公元前319年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之后忙碌于楚国的内政外交工作,与苏秦一起促成六国君王齐集楚国国都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楚王成为联盟领袖。在五国联兵进攻强秦的时候,屈原作为楚国代表也随军一同前往。

他曾经积极变革制定律法——公元前317年,屈原开始在楚国进行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了各种法令,奖励耕战与农耕,举贤唯才,反壅蔽达天听,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次年,他深入改革,在国内掀起变革热潮,使得民心沸腾,楚国形势大变,与此同时,旧贵族则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屈原满腔赤诚,一心为国为民,希望建立一个有秩序更富足的楚国,在变革上毫不妥协,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却也因此而格外遭人嫉恨,以至于到了花甲之年,却不能儿孙绕膝,不能富贵满堂,只能抱石而终,含恨而眠。

这样一个人,如何不令人唏嘘,如何不令人心疼?

3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离骚怀沙》中有一段话描写楚国当时的国内情况,“工垂巧而不动斧头,谁知他合乎正轨?五彩斑斓而被人暗藏,所以瞎子说它不漂亮。离娄微闭着眼睛,盲者就说他的目盲。白的要说成黑,高的要说成低。凤凰被关进罩里,鸡鸭却说是会飞。玉与石混在一道,好与坏也分不出来。”

这样的时代,上下颠倒,黑白不分,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于是小人既能当道,君子注定蒙尘。

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因为对屈原怀有嫉妒和忌恨之心,便常与楚王说他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目无国君云云。

楚王听信谗言,于是与屈原疏远并于公元前304年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之地。而这时秦国便趁机拆散了六国之盟。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而后,因为楚王率先违背了六国之盟而遭到其余三国的讨伐,楚王派太子为人质向秦国求助。太子在秦国杀害了秦国官员后逃回楚国。秦王怒,率领三国之军攻打楚国。

4

屡战屡败,楚王忧虑

前299年,秦王以谈和之名借机邀请楚王赴会。适逢屈原从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人一起,力劝楚王不要去赴会。公子子兰却因为畏惧秦国的强大而竭力怂恿王前往。最终楚王前去赴会,被秦王所扣留,并要求割地才肯放回。子兰不肯割地,于是秦王再次进攻楚国。

过三年,楚王死于秦国,新楚王上位,屈原再次遭遇流放,去往江南偏远之地,长达16年之久。在这期间屈原遍览了群山大江,写下许多传世之作。

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国都,新楚王狼狈出逃,在陈城躲避。

而屈原对此深感绝望,痛心异常,最终选择长眠汨罗江,时年62岁。

正所谓是“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涛”。

5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划起船只去打捞他的尸身,但是却没有找到,于是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他的身体便将食物投于江中,后演变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流传至今。

美丽的传言自然未必真实,屈原本身却的确值得尊敬。

也许有人很难理解屈原的投江行为,就如郭沫若所言,“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那?”

理在哪却该问谁?自古人心难捉摸。

屈原性情耿直,直言不讳,不畏强权,敢于变革,曾遭两度流放,却始终能身处偏远之地,心系朝堂之上。

可听到秦军攻破楚都楚王弃城出逃的消息,他感到心底有什么东西破碎了,一时间整个天空都灰暗下来。

他曾努力地进行变革和出使他国,以保证国家的发展和六国的合盟。他清楚秦国日趋强盛,有如虎狼对六国正虎视眈眈,所以六国之盟是楚国的希望,也是其余各国的希望。可是他却只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希望和努力一点点被粉碎,亲眼见证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所以他绝望了。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想寻死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屈原他看到了悲剧,一个国家的悲剧,还有他个人的悲剧。

所以,死亡是他的选择。

就如项将军自刎乌江一事,有人觉得英武不屈是条汉子,有人觉得意气用事是个懦夫,众人对屈原的投江也有不同的理解,不求所有人都将他当做英雄,只希望有人能记得千百年前有个孤独的老人在汨罗江边徘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