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鼓浪屿(英文:Kulangsu) 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

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岛上就无所谓交通了,因为岛上是不允许机动车通行的,无论是啥级别的人到了这岛上都是一样的待遇__自己走!现在也有那种电瓶游览观光车,走累了也可以搭个车了,这个好象也是最近两年才有的待遇。鼓浪屿的魅力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浪费脚力和时间,那些电瓶车上的人,应该是觉得电瓶车的魅力更大吧。

岛上据说只有三辆机动车,一辆是运送垃圾的,我还真有幸碰到了,可惜没来得及拍个照片。另两辆是消防车,据说是经过特殊改装的微型“路虎“,没有水箱,只运送水带和器材,消防人员还是需要坐电瓶车到现场的,这车当然非特殊情况是看不见滴!剩下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这板儿车了,说实话这种完全靠人力的板车真是有太多年没有见到了。按书中介绍,板车是岛上最给力的交通工具,我觉得应该说是运输工具,因为眼见它在身边呼呼地刮过去,都是满载的货物。说是岛上的板车工们都是来自安徽颍上县,现在岛上估计得有百辆以上,这些板车工们拖儿带女,拉着亲戚的亲戚在这岛上扎根下来,据统计目前岛上40%-50%的常住人口都来自颍上县,不经意间鼓浪屿的居民结构竟被这粗陋的板车改变了。

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说到交通,就不得不提下这鼓浪屿的路,想到这路,忽然想起一个比喻,我觉得这鼓浪屿的路像极了女人的心思,细密曲折,看似无头无绪,身陷其中,费心费力周旋却始终还是原地打转,找不到方向。可是一旦你摸清了它的规律和走向,却发现,它竟是如此的纯粹而单一,它的曲折只是为那最深处的一片景致……按书中所说,岛中目前共有32条道路(北京一个大点儿的社区也远不止这么点路吧?!),那些羊肠路和迷宫巷多集中在岛的西部,是岛民自然生息的状态中逐渐拓展形成的。而岛的东部则是后期在白纸上开发起来的,因此道路主次会更加分明,主要的商业街区也集中在这部分。岛上最长的路就是环岛路,长约8公里,快走大概需要1个多小时左右。这条路高低起伏,曲折迂回,濒海依崖,穿洞涉水,把海岸景观和园林景致结合在一起,透视出蓝天珠海的壮美和小岛玲珑的秀丽,堪称最美的环岛路,而且白天和夜晚有不一样的景致和风情,一定要好好感受和体会。

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踏入山门,抬头一看前方岩壁上方的摩崖石刻,上面横刻着“天风海涛”,竖刻着“鼓浪洞天”、“鹭江第一”,想不到这三幅文字分别由三人所题刻:“鼓浪洞天”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所书,是鼓浪屿上最早的题刻;“鹭江第一”这是由清代道光进士林鍼所题;而“天风海涛”则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所题。一块巨石上的三幅石刻竟穿越了三个朝代!

日光岩顶端为鼓浪屿的最高点,站在这里,你可以将周围的岛屿海景风光尽收眼底。在这里吹吹海风,留下一张头发飞舞的照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5年献作公园。 菽庄花园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全园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大部分,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鸥飞翔的雄浑壮观,动静对比,相得益彰。

漫游厦门之鼓浪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