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慧英这闺女真不容易,为了我们大夏天跑东跑西,瞅瞅,这都晒成黑娃了!”8月9日,淅川烈日当空,在金河镇后湾村,满头大汗的驻村第一书记贾慧英正引导村民给辣椒地灌溉,看着城里来的白闺女硬生生晒成了黑妹子,贫困户冯清珍言语中满是关切和同情。

后湾村位于淅川县城南部7.5公里处,毗邻丹江口水库,是2011年南水北调第二批移民搬迁后靠村之一。该村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属于深度贫困村,也是软弱涣散村。2017年底,受组织委托,淅川县政府事务局贾慧英到后湾村任职第一书记。

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是后湾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入村不久,贾慧英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全村人口总数较少,老龄化问题突出,近一半人为贫困户,且多为因病致贫,这是“先天不足”;村内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带贫模式单一,山坡地没有开发利用,群众增收路径窄,这是‘后天乏力’。”

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找到了症结所在,贾慧英便忙碌了起来。面对因病致贫人数多的问题,她主动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办理残疾证,13名贫困户年均有了1000元收入;申请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35个,让村内老弱病残群体每月都获得稳定收益;落实光伏扶贫等项目资金支持,确保困难群众该有的补贴一项不少,能享受的政策一个不落下。“这女娃活泛机灵,一有好事儿,就要替我们着想。别的不说,就这补贴一年几千块,咱老家伙们也能养活自己了!”70多岁的贫困户曹改成感激地说。

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先天”不足政策补,“后天”不足产业促。说起后湾的产业,去过的人都知道是红提。90多亩的红提基地“占领”了后湾仅有的肥硕平地。但红提基地的带贫效益如何?贾慧英心里十分明晰:“务工收益低、群众参与度低,带贫全靠土地流转租金,仅此而已。”为改变现状,贾慧英三番五次与基地协商沟通,最终达成协议,实施反租倒包,让140人参与其中,帮助贫困户每亩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为进一步提高效益,她又在提子基地推行辣椒套种,60亩辣椒穿插在葡萄园中,红绿相间,形成了风景,带来了“钱景”。

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平地开发了一番,山坡地能不能利用?看着800余亩的荒山地,贾慧英很着急……一番思索后,她又带着村民发展了林果业。今年2月份,按照分散种植、自主经营的模式,420亩薄壳核桃、47亩杏李树,装点了后湾村的山地。看着漫山遍野的果木正贪婪地享受着盛夏的阳光,贫困户严先会的眼睛里闪着光,“贾书记带我们种的不是树,是脱贫的希望!”

产业发展仅此而已了吗?对贾慧英来说,当然不是。“只要群众相信我,我就一直带着他们干!”前不久,在众人合力下,8.2亩的小龙虾池如其投苗,20000只中华白玉蜗牛养殖顺利开展……

女干部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140人参与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不简单

群众为啥就这么听贾慧英的话?在后湾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房前,贫困户冯发成这样说,“她带着我们发展,咱为啥不去听她的话?遇见矛盾,她敢说敢断,给咱办得心服口服,为啥不听她话?干起活儿来俯下身子,晒的比咱种地的都黑,一个城里闺女能做到这些,咱当然心服口服!这个贾书记,是个‘真书记’,对群众真亲劲、抓工作真韧劲、干事业真拼劲!

跟着贾书记干,我看不止能脱贫,保准儿还要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