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薛宝钗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她好事做尽,却在多数情况下并非真心,即做事带有目的性,所以被知道的人骂虚伪。

比如送给赵姨娘和贾环东西并不是因为比林黛玉更高看他们一眼,而是为了笼络人心,但对于赵姨娘这样生活“左支右绌”,被王夫人厌弃,被林黛玉无视的人来说,不被有意“无视”就相当于“重视”,他们从这件事中寻找到了存在感,所以会说特地跑到王夫人面前说薛宝钗的好。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赵姨娘

其实这是由于薛宝钗对于钱物不太在意的缘故,也是因为身在商人之家,知道很大程度上,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薛宝钗很会使用钱。比如对于王夫人因金钏之死的安慰,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薛宝钗安慰王夫人

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薛蟠之所以在打死人之后扬长而去,与薛家这种观念不无关系,自以为有几个臭钱,没什么事情是大不了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林黛玉不同,不喜欢赵姨娘就根本不甩人家,虽然她也不计较钱财这玩意,但使用起来,更多是凭“一时兴起”,所以赏赐起丫鬟来的时候,也是一抓一大把,根本不数。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林黛玉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现在,我们可以约略知道,王熙凤为什么不喜欢薛宝钗而喜欢林黛玉了吧?之所以选择薛宝钗,也符合家族利益。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黛玉和宝钗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即人一生下来就是自私的,所谓的善良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社会生活得更顺心罢了,但若人人为我,则社会系统必然崩溃,所以人们必须学会“无私”,否则这个社会无法持续下去。

《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与此同时,被任何人都叫好,说明这个人没有原则。孔子就非常讨厌这样的人。

《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薛宝钗

薛宝钗是封建闺范的坚守者,是接受过良好教化的人。正因如此,她做事比较考虑后果,一考虑后果,便不会义无反顾。她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的人。无论是在金釧儿死后对王夫人的安慰,还是对于林黛玉的“金蝉脱壳”之计,抑或对于宝玉的“男女大访”都显示她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即在具有ABC等不同选项时,都能做出情势上最利于自己的选择,而非情感上最想做的事情。在她眼里,家族利益大于个人情感,也正因如此,被曹公称为“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薛宝钗

林黛玉不同,她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在很多情况下是。她是天生的诗人,她只在乎值得自己在乎的人,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为了自尊有时候也不管自己是否讨人喜欢。“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她只愿做一朵孑然独立的花,不愿为了流俗放弃自己的原则。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林黛玉

她更多地保留了自我,所以最有个性。 也正因如此,只有她能成为宝玉的最爱。志趣相投,此爱情之必备也。

圣母情节固然可贵,但人生只有一次!做自己就好!也只有坚持做自己,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林黛玉之所以被人喜欢,也正在此!

薛宝钗好事做尽,为何依然难以摆脱虚伪世故的骂名?

林黛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