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強力宰相爲何都是外國人?且看秦國門戶開放的人才觀

2000多年前那個戰火紛亂、人才輩出、群雄並起、思想學說繁榮的戰國時期。其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東西,為何秦國由一個弱小國,最後統一六國稱霸?為何那些外國的謀士跑到秦國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至今都令我們深思。

戰國時期,是我們中華文明經歷了漫長的孕育之後,在那個紛繁亂世出現了一個大爆發,各種學說、各種流派紛紛出現,嚴酷的生存環境也催生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精英人才的出現。那時人們的祖國意識淡泊,而追求用武之地和知遇之恩是當時人才的普遍特點。所以人才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是非常普遍的。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就像我們今天公司與公司之間的跳槽,這也成就了許多的雄主於俊才,伯樂和千里馬的感人故事。

秦國本來是一個位於西北邊陲的荒蠻小國,無論地域、資源、人才以及其他立國根基,都無法與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中原諸強相提並論。人才輩出三晉的趙國、魏國、韓國,歷史悠久、土地肥沃、地域廣闊、人才擠擠的齊國和楚國,民風強悍的燕國和衛國,都比當初的秦國要優越得多。對此,秦國認識到國家興旺與引進能人的重要,認識到宰相才是真正的國之依仗。因為當時的國王都是世襲的,在治國的方略上還需要謀臣輔佐。所以秦國的歷代國君都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重用。

從公元前六百多年前的秦穆公時期開始,就廣開了博攬群才的先河。在從秦孝公建都咸陽之後的144年間,秦國一直是諸子百家的政治搖籃,“門戶開放“乃秦國的優良傳統。秦國大力實行從六國引進人才,大量吸收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觀念。因此,在秦國的歷史上,秦國重用了五位最強力的宰相。雖都是外國人,但都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位是百里傒,秦穆公時百里傒,他是虞國人。有人告訴秦穆公,晉國的公主伯姬的媵人(陪嫁的奴隸)百里奚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晉國已將百里奚作為媵人陪嫁到秦國。本就四方求賢欲霸諸侯的秦穆公聽了後滿心高興,娶親那天秦國王親自迎接百里奚,沒有想到百里奚趁人不備時逃走了。幾年後,秦國探得了百里奚的下落後,楚國將其逮捕後,安排百里奚為楚王放馬。秦穆公想不惜一切代價將他贖回。謀士勸阻說:“楚國之所以讓百里奚去養馬,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他是一位有才幹的人。我們若是大張旗鼓迎接,等於告訴他們說百里奚是一位傑出的人,楚王怎麼肯放他到秦國來呢?不如以逃走的罪名去抓他回來,說百里奚是秦王逃走的奴隸,我們要抓他回來進行處理。”於是秦穆公派使者到楚國,用五張羊皮贖回了百里奚。百里奚在秦國做了相國後,他為秦國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吸引了蹇叔、由余等人材。二是西進政策,當時的秦國還不具向東發展的實力,西進使得原西戎、犬戎各族溶入秦民。直接成就了秦穆公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

第二位是商鞅,秦孝公時商鞅,他是衛國人;他是在衛國混不下去跑到了秦國的,他為秦領兵打敗過魏國,而最大的貢獻是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徹底的一次,從本質上說是一場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商鞅的變法可以說是對傳統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大挑戰,特別是軍功爵制的出現和確立,在先秦時期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見功而行賞,因能而授官。客觀上,也對舊的“世卿世祿制”的瓦解,起立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秦孝公力排重難絕對支持商鞅的變法。經過了十多年的變法圖強,不但使秦國的國力大爭,也為秦國軍隊的嚴明法紀、驍勇善戰等奠定了基礎。變法之後的秦成為經濟制度上較先進的國家。秦最終並六國,國力的積累中他的法時時在起作用。應當承認他是貢獻最大的一人。

第三位是張儀,秦惠王時張儀,他是魏國人。張儀早年是流浪各國,四處碰壁,最後在秦國得到認可。張儀就是“連橫”策略的佼佼者。秦王任用張儀為相後,秦國的外交局勢為之一變。而且還為秦王貢獻了“四方館”的好主意,讓秦王在咸陽城設立“四方館”。在規定的日子,策士們可以在那任意發表主張、圍觀者可以任意投出自己的竹籤表明自己選擇哪一方觀點,秦王因此招攬到各地人才。張儀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而後張儀積極為秦國謀劃。他採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並與公子華攻取魏國蒲陽。又遊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佔有。隨著秦國威勢的不斷增長,張儀輔佐秦惠文君於同年稱王,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第四位是範睢,秦昭王時范雎,他是魏國人。范雎早年家境貧寒,後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是秦國曆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政治家、謀略家。歷史上有秦昭王五跪得範睢的典故。範睢他最重要的貢獻是“遠交近攻”這一國策,“遠交近攻”之策,是范雎對秦國的偉大貢獻,也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秦國正是在這一策略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完成統一大業的。

第五位是呂不韋,呂不韋是衛國國都濮陽人,是遊走各國的商人。他在趙國當不了官後入秦國當了宰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後,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一是選儲立了首功。二是廣攬人才,招賢納士。他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他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正因如此,當時天下名士雲集秦國,雖然後來秦王有逐客行為,但諫逐客者也隨之出現,使得秦國人才濟濟,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智力基礎。三是富民強兵,為逐鹿天下準備物質基礎。他實行興修水利、鼓勵農耕、開採礦山、冶煉兵器等。在他的倡導下的秦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一天天強大起來。為嬴政後來御臨天下,統一六國,也是為統一中國積蓄力量。

從秦國引用五個強力宰相看,用人體制是個大問題。為什麼六國不要的人,到了秦國都成了寶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在一個國家國王的弟弟也要靠軍功封爵的國家,人才才能放出光芒。公平,軍功爵制、不拘一格選人才,才能創造出一個人才輩出的大時代。這也是秦國強盛的秘訣之一,得人才者得天下!

秦國強力宰相為何都是外國人?且看秦國門戶開放的人才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