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爲何能如此強大?郡縣制、廢世襲貴族、連坐法,了解一下!

秦國為何能如此強大?郡縣制、廢世襲貴族、連坐法,瞭解一下!

秦國為何能如此強大?郡縣制、廢世襲貴族、連坐法,瞭解一下!

春秋時代近300年,諸侯並起,群雄紛爭。到戰國時代又200多年,七國逐鹿天下。500多年間,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最終由秦國統一天下,開創後世中國的新局面。但是,群雄列國之間,秦國只是一個偏居西部的小國,文化不發達,物產不豐富,人口也不算眾多,為何秦國能成就大業?又為何在實現統一後,二世而亡,不過幾十年,便江山易手?古往今來,無數學者對秦之興亡宏論不絕,各抒高議。我也斗膽發一點私議,添些許談資。

周代是一個世襲貴族為主的封建社會,春秋戰國500年間,可以說是平民社會崛起,與世襲貴族抗爭,最終形成一個新局面的過程。從思想學術上說,周代思想學術都統於王室。起於春秋,盛於戰國的諸子百家,便是學術思想從官方走入民間的過程。民間學人因舊封建制度崩潰而思想活躍,在探尋新的社會制度過程中,自成一體,分別求顯於世,試圖得到強大政治勢力的支持,實現治理社會的理想。而在各種新興政治力量紛紛崛起的大形勢下,政治勢力一般都在競爭的情勢下,重視功利性較強的某家之言,成就霸業,甚而以圖天下。因此,諸子百家的思想差不多是在動盪的社會局面下,尋找各自社會實踐的土壤,以實際效果檢驗每一種思想的具體功效。這一局面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

偏居西方的秦國,比較遠離齊魯之地的道德教化主張,而親近晉楚之地更為功利的學術流派。其中,尤以法家學說被秦國重視,並且發揚光大到極致。比較而言,道德教化的方式,見效較慢,適合於安定的社會。而以法治國的方式,容易立竿見影,收到當時之效。尤其當社會目標明確之時,法律圍繞總體目標而制定,一切社會力量都經由法律制度而調動起來,為總體目標而運作。這一點,秦國比其他六國要更加充分,最終形成秦國以弱勝強的結果。

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的轉折點。商鞅變法有幾項主要內容,試簡單論之。秦朝統一中國後,採取郡縣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創舉,這項政策的來源就是商鞅變法。商鞅首先在秦國實行縣制,縣制的目的就是用中央政府選派的官員,代替世襲貴族對各個地方進行管理。它能保證中央政令的暢通,避免了世襲貴族的各自為陣,為己私而違抗中央。事實上,商鞅在秦國所施行的縣制,也不是他的首創。早在晉獻公時,縣制就開始出現。差不多時間前後,楚國也開始出現縣制。但是,晉楚行縣制與秦國有較大不同。晉國是因為在國內消滅敵對貴族後,對於原貴族所擁有的土地,不再設置新的貴族,而採取指派官員的方式。楚國是因為吞併周邊小國,原小國貴族盡廢,楚國對此也不再設新貴族,而指派官員管理。因此,晉楚較早實行的縣制,沒有徹底改變世襲貴族的根本,只在國內局部實行。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實行縣制,中央政令的貫徹實施,自然比其他各國要高效得多。

因此,商鞅變法的另一條重要內容,就顯得非常突出,廢世襲貴族。貴族也必須依照法律,建功立業才行,而不能只靠貴族的出生,享受世襲貴族的好處。但是,這項制度也並非商鞅首創。商鞅的法治思想,受魏國李悝的影響很大。李悝總結各國法律,著有“法經”六篇,商鞅入秦,便帶著李悝的著作。其中有些內容,例如廢除世襲貴族,已經有李悝曾經實行過。在楚國的吳起,其思想理論也部分受之於李悝,與商鞅的觀念相似。但是,商鞅在秦國實施廢除世襲貴族,比他們更加徹底。李悝未能施展抱負,吳起被殺而改革終止。商鞅在秦國雖也因為貴族殘餘的反抗而被殺,但是,商鞅死後,其變法的成果繼續行之有效。

此外,商鞅變法使得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也是借鑑東方國家已經實行的制度,其更早的源頭,甚至可追溯至管仲。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普遍傾向:周朝建立的封建制度造成一系列的弊端,周天子式微後,各崛起的諸侯,都是尋求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改革的結果。而各國改革的目的都是富國強兵,爭霸天下。孔子盛讚管仲,說明孔子並非因循守舊。不同的是,東方諸國舊勢力、舊觀念比較根深蒂固,對封建制度的改革往往不能徹底。而秦國原先文化就比較落後,舊勢力、舊觀念的束縛相對較少,使得對封建制度的改革更為徹底。

常有言論說,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歷史變化,此話錯了。準確地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是廢除封建制度,向平民社會過渡的過程。到秦始皇掃滅六國時,統一的平民社會正式形成,雖後來還有各種形式的反覆和補充,但是,中國歷史上這一普遍持久的平民社會,是中國對於人類社會制度的一大貢獻,絕不同於教科書上的所謂“封建制度”。簡單舉例來說,英國王室1000多年,貴族統治延續至今,形同雞肋。而在這1000多年中,中國出現了多少平民帝王,布衣卿相?這個平民社會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商鞅變法對於封建制度一個最徹底的改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中國平民社會對於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而且,在此後的歷史中,中國政治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如何避免金錢力量對這一原則的傷害。時下常有觀點說,中國沒有法治,法律意識欠缺。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在農業社會中,出現於秦國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幾乎被每個中國人熟知。所謂中國人法律意識欠缺,不過是社會環境從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原有的法律意識與現代工業社會、城市生活不相配合而已。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先變成平民化色彩最濃厚的社會。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堅持不封諸侯,就是一個例證。加之沿襲西部居民的剽悍習性,成為軍國化最為徹底的國家。

現代社會中,軍國主義已經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古代社會,尤其在遊牧時代,軍國主義是非常普遍的常態。封建制度使得軍人成為特權階層,這種狀態在歐洲中世紀始終在實行。而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大轉變中,就破除了軍人特權階層,在列國競爭的局勢下,各國幾乎都成為全民皆兵的軍國社會。由於秦國法治最為詳細,最為嚴厲,使得它的軍國化效率更高,社會組織化程度更高,連農織都被納入軍國化的軌道。秦國實現統一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等,都是它高度社會組織性的延續。普通人按軍功授爵的制度,配之以廢除貴族世襲,充分體現了平民化社會人人都有機會的特點。同樣應該看到,在完成了統一後,秦漢政權便有意識地消除這種軍國化的影響,此為後話。

人們常說白起軍隊殺死幾十萬趙軍的殘忍,其實,這個歷史事件的另一種解讀,其原因並不全在殘忍,而在於秦國按軍功授爵的法律制度。此外,連坐法也同樣。秦國連坐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管理社會的經濟成本,國家政令從中央貫徹到每一個基層單位、基層人員,如果全靠行政官員,對於秦國來說,一方面還沒有建立這種嚴密系統,另一方面要藉助大批的官僚,消耗很多社會財富。因此,秦國的做法是,靠各地方自治,自覺執行中央的政策。連坐法則是對違背中央政令的威嚴懲罰,目的是要求人們自覺遵守法律。以至於秦國人每天出門之前,家人都要叮囑:不要觸犯法律。由此也可看出單純依靠法治的威嚴,忽視道德自覺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問題。它勢必造成嚴刑峻法,人們失去自由。在特殊時期有效,長此以往,百姓便不堪其苦。秦國興於法治,亡於法治,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秦國由於較為徹底地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在完全依靠法治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高效率的平民社會,其社會行政管理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其組織化程度之高,列國無出其右。從而使得秦國的農織生產、器物製造、稅賦軍事等各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身源源不絕的潛力。鄭國渠、都江堰之類的大型工程對於秦國的農業生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可以看出秦國注重實際功利的特點。因此,教化不及的一個西部小國,最終能夠實現中國統一,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但是,上述原因還不是秦國實現統一大業的全部,對於人才的高度重視,以至於重視到嚴重偏頗的地步,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下次再說。

秦國為何能如此強大?郡縣制、廢世襲貴族、連坐法,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