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以投資的邏輯去思考,你還會繼續賣嗎?

2018年8月17日,上證指數再次創年內新低,離兩年前的低點2638已經不遠了。創業板指數也是一蹶不振,創下了2015年以來的新低。市場行情持續低迷,有的股票已經經歷了數次股災。面對持續下跌的股市,很多投資者都期望政府出面救市。在2018年8月17日晚間,坊間傳聞證監會正在召開會議,應對股市下跌。不過這一消息卻立即遭到了權威部門的否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救市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從一些網絡投資論壇的留言來看,投資者的信心極度脆弱,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很多人都想知道,這種下跌還要持續多久。不過遺憾的是,我也不知道市場短期會跌到什麼點位。我永遠不知道在恐慌之中,持有股票的投資者還會以什麼樣的低價把持有的股票賣出去,我永遠也不知道,場外的投資者在跌到什麼點位的時候,會持續入場扭轉這一下跌態勢。在體量達到幾十萬億的市場裡,在目前成交如此低迷的情況下,滬深兩市的交易量每天也達到2500億以上的規模。就算你瞭解了幾十億資金的動向,但這些資金對整個海量的市場最多能引起一絲漣漪。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人都試著預測股市短期的波動,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似乎沒人成功過。邏輯學當中有一種方法叫做反證法,就是假設一件事情成立,然後推出結果是否和真實的情況一致。如果推出的結論與事實相符,那麼這個假設就成立。如果推出的結論嚴重偏離事實,那麼這個假設顯然是不成立的。類似的我們可以假設某些人能夠成功預測股市的短期漲跌,在金融工具門類繁多的今天,就算下跌也能賺取利潤,每個交易日除去交易費用和稅費,只取最保守1%的利潤,每年除去節假日,就算200個交易日。那麼一年之後,該投資人的資產將政治期初資產的7.316倍。如果這個方法能夠持續,五年之後該投資人的資產規模將達到期初規模的20958.9倍。五年2萬多倍的收益,在投資的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出現過(說這句話是忽略了風投,如果在種子期投資了一個比較優秀的企業,上市之後可以達到一本萬利的效果。)。既然從邏輯推理上,已經證實了預測股價短期漲跌的行為是不可能辦到的,我們也沒有必要花更多的心思去預測股價短期的行為。因為這是隨機事件,特別是在缺乏消息刺激的情況下。通過預測短期股價的漲跌,進行買賣,這無異於賭博。

既然股價無法預測,那為什麼這麼多資金願意到股市上來呢?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保險資金這些事關民生問題的資金都進入了股市,股價無法預測的話,那這些資金進入股市,豈不是很不安全?我想說的是,這些資金是叫做投資,大多數時候不進行短期的炒作。很多股民調侃,這種長期投資的行為,嘲笑這種行為叫炒股炒成股東,泡妞泡成老公。然而投資市場上獲利最多的卻正是這一類人,通過短線交易能夠持續獲利的,就只有量化投資的小部分人群。大多數炒股的人至今都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貴州茅臺(SH600519)$的股價上市以來能夠長那麼多倍,因為這些人只關注股價,卻不知道茅臺近20年以來營業收入從98年的6.28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610.6億元,增幅達到將近一百倍。淨利潤從98年的1.5億元不到,增長至270.81元,增長了180倍以上。分紅規模從04年的每十股派五塊多錢,到2017年每十股派送近110元。伴隨企業盈利規模和資產規模的倍增,股價實現倍增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當每十股分紅都達到110元的時候,股價再怎麼跌,股價也不可能跌到110元以下吧。因為只要這家公司盈利和分紅都在穩步增長,十年不到分紅就能夠覆蓋投資的資金。價格跟隨價值上下波動,這是永恆的邏輯。而股票的價值體現在公司的實力和盈利能力,當公司實力和盈利能力上升的時候,股票價值上升,股票價格遲早會漲上去的,這就是投資的邏輯。

很多人總是說投資股票是虛擬經濟,要投資實業才有前途。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更多的是把股票當做一個虛無的代碼,而看不見股票背後的上市公司。股票代表了所有權,買賣股票實質上就是轉讓所有權,只是這種所有權被平均分成了很多份。投資除了自己創業以外,通過買入相應公司的股權何嘗不是一種投資呢?比如你想投資100萬開一家火鍋店,這個時候網絡上恰好又掛出相應的火鍋店轉讓信息,有的價格甚至低於100萬。你用這100萬,你可以自己去做調研、選址、裝修、購買開火鍋店所必須的材料、自己創立一個招牌、做廣告、請工人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另闢蹊徑,去調查一下這些擬轉讓的火鍋店,如果通過轉讓能夠超出自己摸索的效果,而且支出低於100萬。那為什麼我們不選擇通過轉讓的途徑,獲得一家火鍋店的所有權呢?

因為比起自己摸索,通過轉讓的方式進行投資,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節約大量的時間成本,降低競爭風險,減少經營風險……如果你認同通過轉讓的方式,獲得一家企業的所有權,也是一種實業投資,那麼購買股票為什麼不能算作是實業投資行為呢?

有過創業歷程的人可能知道,創業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會面臨很多困難。如果經營的業務較多,監管要求比較嚴格,前前後後要到很多部門審批。沒有達到標準的,又要進行整改。裝修一個店面,不同的裝修公司有不同的報價。租用不同地段,房租的價格也大不相同。購買不同的設備,性價比也會不同。對於創業者來說,會面臨很多選擇難題。特別是創業者,進入不熟悉的生意,這種麻煩就會更多。如果選擇轉讓的方式,之前的路已經鋪平了,自然也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一家新店,從決定開店到形成穩定客源,花的時間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如果相應的行業已經處於白熱化競爭狀態,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投入,最後仍然會面臨虧損出局。是以上面的火鍋店轉讓為例,如果一個區域火鍋店已經很多了,有的店已經形成了較為良好店口碑,你再進入不一定就能賺錢,因為競爭會促使你壓低利潤,先進入的比你更有優勢。而我們通過轉讓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就可以降低競爭風險。不是,由於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的,創業者既是所有者,也是經營者,由於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很多創業者缺乏經營之道。如果我們通過轉讓的方式獲得一宗生意的所有權,接手以後,之前經營者仍然會繼續經營好這宗生意,那是不是又有效減少了經營風險呢?當然,通過轉讓的方式獲得一家企業的所有權,好處還有很多。

這麼好的事情,值不值得入手呢?這就取決於轉讓的價格和取得所有權之後的持續經營能力。以什麼價格轉讓合適,這就涉及到資產評估的幾大方法,重置成本、現行市價、收益現值和清算價格。這四大方法,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理解。

重置成本也就是如果你設立一家新的類似規模的企業所需要的成本。當然這種方法更適合評估建築物的價值,而不太適合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因為一家企業,除了看得見的有形資產,還有不能量化的無形資產。對有的行業來說,廠房土地、機器設備對企業的重要性遠不如品牌、技術實力、核心技術人員等。如果我們把$格力電器(SZ000651)$所有看得見的資產重新建造一遍,就是一家能與格力媲美的公司了嗎?如果我們把$萬科A(SZ000002)$所有看得見的資產複製一下,是否又是一家地產界的龍頭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用重置成本的方法會嚴重低估一家優質企業的價值。而我們當前的A股,一些優質公司市值跌到淨資產附近,有的甚至跌破了淨資產。用會計核算的淨資產,是按照歷史成本記賬,在每個會計期間,對一些資產的科目進行了減值。同時,由於不同的公司採取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不同,有的公司正面淨資產價值是被壓低了。但是如果一家公司要用重置成本法估算,就單單把看得見的東西建造出來,就會遠高於資產負債表中的淨資產數額。姑且不說物價上漲所帶來的人工物資材料的上漲,也不討論企業每年都會對相應的資產進行減值,企業每年進行費用化處理的項目是沒有留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比如中國建築,去年120多億的研發費用全部當做費用化處理。這也意味著,如果按照重置成本的方法,股價跌破淨資產的企業被嚴重低估了。因為如果你要去開辦一家類似的企業,花的錢遠遠不止這個數。

現行市價,似乎更適用於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特別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中短期內似乎可以這樣做,去評判同行業不同公司的股價相對高低。但我們拉長時間,就會發現這種方法極其不合理,因為它不能恆定的去衡量一家公司的價值。資本市場在最瘋狂的時候,可以把一些股票炒到數20倍pb以上,在最不理智的時候可以讓有的公司跌破淨資產。公司還是那家公司,盈利能力沒有發生多大改變,也是不同的市場參與者,給出了不同的價格。這就好比你家小孩去測體重,由於選擇了不同標準的稱,結果稱出來的數值有差異,如果這種標準差距很大,測量的結果也就差距很大。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只是標準變了,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很多時候市場參與者進行交易的價格並不是公司的實際價值,因為很多市場參與者根本不知道公司價值多少。這就好比有的人根本沒有拿標準的尺子去量一段路的距離,有的時候隨便冒出的一個數字,用這個作為估值的依據太草率。

未來收益貼現,這是建立在未來數年假設盈利基礎上的估值方法。由於不同的假設,所用的公式也不一樣。為了說明方便,我們還是以轉讓火鍋店為例,重置成本法可能會讓很多人產生疑惑,有的人可能會想,雖然我換個地方花了100萬的錢,開了一家火鍋店,但這家店位置較好,每年都能夠為我創造至少20萬的利潤,雖然別的地方80萬就能夠轉下一家店,在每年只能賺10萬的利潤。所以花100萬,雖然累一些,但更值得。如果我們不考慮貼現的因素,前者五年就能夠收回投資,而後者要花八年時間。類似的方法就是市盈率估值,如果市盈率為5,單從數字上來講,只要能保持肯定的盈利規模,五年就能夠收回投資。由於分紅佔淨利潤的比重不一樣,但未分紅的部分一直在公司的賬上,會逐漸推高淨資產。如果這部分錢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那就再好不過了。事實上,只要經濟還在增長,上市公司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盈利規模總能持續穩定的發展。這也意味著市盈率不足10的行業龍頭企業,只要經濟不出問題,不出十年就能收回投資。如果市盈率更低,則意味著更短的時間收回投資回報。

最後清算價格。就是一家企業不能繼續經營,要通過變賣資產進行債務清算,餘下的就是股東的利益。還是以上面的火鍋店為例,假設一家火鍋店由於出現了嚴重的衛生問題,失去了客戶的信任,也就只能通過變賣資產為股東收回一些現金。表面上看這個好像就是淨資產,資產減去負債,但資產負債表當中的數字都是以歷史成本記賬為原則,要達到收支平衡。最後進行清算時,相應的資產不一定就是那個價格,甚至有一項資產裡面根本沒對應的實物,比如商譽。清算價格相當於以收破爛的視角去買一家企業,能變換成現金的東西才有價值。

以上用通俗的話,概述了資產轉讓時,怎麼合理估值。而股票就是上市公司均等化的證券,買賣股票實質等於轉讓資產。就當前股市來講,你出同樣的錢遠遠不能建立與之相媲美的企業,在你不關注企業經營的情況下,企業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秩序,持續為你創造價值,有的不出10年的累積利潤就能夠超過你當前的投資成本,這麼好的事情還賣它幹什麼呢?難道有人以更低的價格交易,你就要賣?當然,如果企業有問題,這種方法就說不過去了,但是如果以撿破爛的視角呢?就算不能經營了,賣破爛也會有點錢,有的企業價值也不可能清零。股票對應的一定的資產,只要這筆資產還有價值,擔心股價跌到零那不是杞人憂天嗎?很多人的恐懼,無外乎就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為什麼我以十塊錢的價格買,而別人只花了八塊錢,或者更低的價格買。別人的交易我實在沒法預測,惟一能做好的就是保證這十塊錢投資也比較值,別人能賺2倍,我賺1.5倍我何必生氣呢?歷史上的低點,成交量都不高,也就是極少數幸運兒買在了確定的低點,就算在低點買入的,也可能在反彈的時候就已經走了。何必去做那個白日夢,整天去預測跌到哪裡呢?(作者:蔣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