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01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从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万宏源曾经并称为‘沪上三屌丝’的时代到如今券商皆为屌丝的时代,上海陆家嘴的证券从业人员们大概从未感受过如此的寒冬。

原以为君可以西装革履,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步入人生巅峰,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人已是金融民工。

一声叹息,罢了。

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原本券商们靠天吃饭的好日子伴随着A股在上半年的不断暴跌开始变得越发艰难。

上半年A股市值蒸发超7万亿,不断跌破重要整数关口,三大指数纷纷创下股灾以来的新低。整个资本市场一片阴霾。

8月6日晚,山西证券发了券商们的首份半年报。

根据半年报显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3.55%,因为股民损失惨重导致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比下降35.45%,控股子公司中德证券亏损严重,投行业务从占比30%变成可怜的4%。

这就意味着山西证券上半年净利润腰斩,经纪、自营、投行业务几乎都玩不转了。

与之相对的是,山西证券在A股市场的股价,也是不断低迷,距离破净也就是朝夕的事情了。

山西证券不是个例,如今在寒冬下那些小券商几乎已经要被凛冽的寒风给吹跑了。

曾几何时,由于业务的灵活性,中小券商通常可以去做一些大券商做不了的事情,拿质押业务,一般市场上质押折扣大概在60%,某些小券商可以把质押率做到80%,而且在程序上也更为简洁,因而不少客户愿意与其进行合作,但如今如今伴随着监管的加强和股市的暴跌,这些业务基本已经被卡住了。

那些依靠通道业务赚的盆满钵满的券商日子也不好过,此前券商的通道业务规模都很大,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以2017年为例,不少中小券商的通道业务规模都在千亿级别,大券商甚至可能在万亿以上,但是自从去年证监会首次提及全面禁止通道业务之后,这块业务也开始出现大缩水。

此前通道业务并没有明确的监管方,只需在证监会备案便可运行。然而现在这部分业务划归私募范畴,由基金业协会统一监管。

而类似通道业务这类的非标业务一般很难通过基金业协会的备案。

至于一直靠低佣金取胜的小券商们的经济业务,一方面网上经纪业务冲击的非常厉害,而券商佣金比例也在不断下调甚至接近小券商的佣金。

A股天天跌,已经把人心彻底跌没了,连李卫卫这样的庄家都在亏钱,赚钱只剩下黄晓明、赵薇这些戏子所谓的股神了。

光靠戏子股神们可养活不了券商,这导致了经纪业务的大幅下滑,而那些曾引以为傲的创新业务,现在也不受待见。

似乎一切都变得那么难。

02

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不过,今天有媒体报道券商拓宽准备收入来源,瞄准新三板IPO和重组。

根据报道,寒冬之下的新三板主办券商们不断加强业务协同,在一定程度上券商更加注重全程式、全业务链条式服务,产生了一些外延收益,这主要包括并购重组、IPO两大途径。

并且打算充分发挥新三板市场优质项目储备池的优势,注重后端收益,继续挖掘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融资承销收入及持续督导等后端机会,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根据中信证券2017年年报显示,将以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为核心,选择优质企业,深度挖掘企业价值,带动其他相关业务发展。东吴证券2017年年报提出,将重点做好新三板业务和IPO业务的衔接工作,发挥项目主办券商的优势,深度挖掘挂牌企业的融资、收购兼并等内生需求,加大对挂牌企业的服务力度。

券商把新三板作为扩宽收入的来源是有道理的。

今年初,股转系统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转让细则》正式实施生效,这次推行的新交易制度尽管没有给流动性带来太多的优势,但是这个框架打破了原有许多制度的枷锁,给新三板市场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平台。

新三板作为一个新生的市场,不能单纯的用流动性去评判,它更像是一个一级市场,因此并购重组、收购、股权转让等事项遇到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也有着不小的积极影响。

而年初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转让细则》新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三板并购重组市场在2018年保持了非常活跃的状态,根据数据显示,上半年总交易额高达345亿元,其中第二季度182亿的交易额更是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新高。

在传统业务收缩、创新业务受限的情况下进入寒冬的券商们,此时又开始重新审视新三板这块蛋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