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01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太快。

從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申萬宏源曾經並稱為‘滬上三屌絲’的時代到如今券商皆為屌絲的時代,上海陸家嘴的證券從業人員們大概從未感受過如此的寒冬。

原以為君可以西裝革履,年薪百萬,迎娶白富美,步入人生巔峰,驀然回首,卻發現那人已是金融民工。

一聲嘆息,罷了。

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原本券商們靠天吃飯的好日子伴隨著A股在上半年的不斷暴跌開始變得越發艱難。

上半年A股市值蒸發超7萬億,不斷跌破重要整數關口,三大指數紛紛創下股災以來的新低。整個資本市場一片陰霾。

8月6日晚,山西證券發了券商們的首份半年報。

根據半年報顯示,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53.55%,因為股民損失慘重導致手續費和佣金收入同比下降35.45%,控股子公司中德證券虧損嚴重,投行業務從佔比30%變成可憐的4%。

這就意味著山西證券上半年淨利潤腰斬,經紀、自營、投行業務幾乎都玩不轉了。

與之相對的是,山西證券在A股市場的股價,也是不斷低迷,距離破淨也就是朝夕的事情了。

山西證券不是個例,如今在寒冬下那些小券商幾乎已經要被凜冽的寒風給吹跑了。

曾幾何時,由於業務的靈活性,中小券商通常可以去做一些大券商做不了的事情,拿質押業務,一般市場上質押折扣大概在60%,某些小券商可以把質押率做到80%,而且在程序上也更為簡潔,因而不少客戶願意與其進行合作,但如今如今伴隨著監管的加強和股市的暴跌,這些業務基本已經被卡住了。

那些依靠通道業務賺的盆滿缽滿的券商日子也不好過,此前券商的通道業務規模都很大,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以2017年為例,不少中小券商的通道業務規模都在千億級別,大券商甚至可能在萬億以上,但是自從去年證監會首次提及全面禁止通道業務之後,這塊業務也開始出現大縮水。

此前通道業務並沒有明確的監管方,只需在證監會備案便可運行。然而現在這部分業務劃歸私募範疇,由基金業協會統一監管。

而類似通道業務這類的非標業務一般很難通過基金業協會的備案。

至於一直靠低佣金取勝的小券商們的經濟業務,一方面網上經紀業務衝擊的非常厲害,而券商佣金比例也在不斷下調甚至接近小券商的佣金。

A股天天跌,已經把人心徹底跌沒了,連李衛衛這樣的莊家都在虧錢,賺錢只剩下黃曉明、趙薇這些戲子所謂的股神了。

光靠戲子股神們可養活不了券商,這導致了經紀業務的大幅下滑,而那些曾引以為傲的創新業務,現在也不受待見。

似乎一切都變得那麼難。

02

困境下的券商瞄向了新三板

不過,今天有媒體報道券商拓寬準備收入來源,瞄準新三板IPO和重組。

根據報道,寒冬之下的新三板主辦券商們不斷加強業務協同,在一定程度上券商更加註重全程式、全業務鏈條式服務,產生了一些外延收益,這主要包括併購重組、IPO兩大途徑。

並且打算充分發揮新三板市場優質項目儲備池的優勢,注重後端收益,繼續挖掘併購重組財務顧問、融資承銷收入及持續督導等後端機會,拓展新的收入來源。

根據中信證券2017年年報顯示,將以價值發現和價值實現為核心,選擇優質企業,深度挖掘企業價值,帶動其他相關業務發展。東吳證券2017年年報提出,將重點做好新三板業務和IPO業務的銜接工作,發揮項目主辦券商的優勢,深度挖掘掛牌企業的融資、收購兼併等內生需求,加大對掛牌企業的服務力度。

券商把新三板作為擴寬收入的來源是有道理的。

今年初,股轉系統發佈《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轉讓細則》正式實施生效,這次推行的新交易制度儘管沒有給流動性帶來太多的優勢,但是這個框架打破了原有許多制度的枷鎖,給新三板市場提供了更加靈活和多元的平臺。

新三板作為一個新生的市場,不能單純的用流動性去評判,它更像是一個一級市場,因此併購重組、收購、股權轉讓等事項遇到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也有著不小的積極影響。

而年初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轉讓細則》新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新三板併購重組市場在2018年保持了非常活躍的狀態,根據數據顯示,上半年總交易額高達345億元,其中第二季度182億的交易額更是創下了2017年以來的新高。

在傳統業務收縮、創新業務受限的情況下進入寒冬的券商們,此時又開始重新審視新三板這塊蛋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