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有人在奉獻著,或許他(她)不在你的世界裡,你看不到他(她)的存在,感受不到他(她)們所貢獻出的溫暖。有一種職業,提起便是溫暖,他們也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也許沒在你的眼前,但你卻無法忽視其存在——醫者。他們用所擁有的仁心仁術,為人們奉獻著溫暖和希望。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就有著這樣一位專注於產科一線工作的醫者。她有著業界公認的醫者仁心,兢兢業業地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關愛著自己的患者,引領著學術的發展。雖然經歷過別樣的舛途,但卻笑談人生,把此當成磨練,給筆者留下令人敬仰的印象。這位產科領域的醫學權威專家正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歲月雖然己經給這位在醫學領域孳孳不息67年之久的老教授臉上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痕跡,但在她殫盡竭慮地奮戰醫林的決心面前望而卻步了。“我只是做了醫者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她見到筆者後的第一句話。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初心既定 造就赤子之心

1933年11月出生在上海的董悅教授,家庭條件優越,中學畢業於上海聖瑪麗亞女中,這是一所教會學校,董悅教授從小就受到了博愛和全面的素質教育,並且是英語授課,此外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和環境更是使年幼的董悅不扶自直。

1951年,正值剛剛解放,18歲的董悅響應時代的召喚,希望離毛主席近一些,依然放棄上海的學校,來到北京大學醫學院。成績優異的董悅經過5年的挑燈夜讀、勤學奮戰,在1956年順利畢業,並接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向她拋來的橄欖枝,成為一名正式的醫生。時代在變化,黨的口號也在前進,董悅又響應當時“向科學進軍”的口號,考取研究生。說起研究生求學時的光陰,董悅教授言語中帶著欣慰:那個時候研究生很苦,要看100多篇文獻,提出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需要看多少病人才能完成這個課題?每天的6點半必須進病房,所有自己管轄的病人都需要量血壓,做各種檢查,查清楚一切,等主治大夫們上班後,要認真仔細進行彙報。每天都需要泡在醫院,根本不分上下班。晚上寫病例在11點前沒有結束過。”時光荏苒,在努力拼搏中的前行總是讓人格外的心安。雨果說過:進步,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它的視影不斷變化。1966年,不斷前行的董悅成功獲得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碩士學位。

1968年,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對於董悅教授來說,也是人生不得不提一個轉折點。她被下放到了甘肅岷縣,沒有離開過上海北京的她,看到了真正的疾苦。來到這裡,董悅教授並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對於她來說,是挑戰、是磨練,她把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全都用來為鄉親治病,產科是出診率最高的學科,經常需要被鄉親用自行車顛簸幾個小時帶到家中,每次鄉親們都希望先好好招待她,但對於董悅教授來說,病人才是第一位的,她每次必須先看過病人之後才能安心,她就這麼無私地為甘肅鄉親服務15年之久,也受到了當地鄉親熱情的讚譽。雖說是下放,但董悅教授始終以樂觀昂揚的語調向筆者講述著這段日子的傲雪凌霜。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1983年董悅全家回到北京。當時走的時候,甘肅的鄉親不願意讓她走,但大家心裡清楚,怕她像一顆被塵封土埋的明珠一樣,無法發揮真正的光芒,所以也無法強行挽留。幾經磨練,從甘肅回來的董悅有了更紮實的臨床經驗,醫學實踐也更加豐富。原本是專攻宮頸癌研究的她,因為產科的需要,在產科最低迷的階段毅然加入產科的隊伍。1985年,她奔赴Texas州立大學醫學中心進修圍產醫學及婦產科感染。一年多的學習中,她無時無刻不想著把所見所學帶到國內,解決國內所遇到醫學問題。天從人願,1986年,董悅教授回到國內,繼續她的懸壺濟世之路……

仁心仁術 成就大醫情懷

回到國內後,董悅教授擔任婦產科副主任,負責婦產科的教學工作。董悅教授要把文革中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她全力以赴投入到產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在早產、婦產科感染、妊娠高血壓疾病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是產科最低迷的時期,產科特點為分娩過程中瞬息萬變,風險極大,又由於當時獨生子女政策等導致剖宮產率極高,在各個醫院普遍不受重視,自稱為鐵桿兒產科的董悅教授無所畏懼,堅守倡導自然分娩,杜絕無指徵的剖宮產。一直使得北大醫院婦產科的剖宮產率處於全國最低的水平。曾經一位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由於董悅教授堅持讓其自然分娩,雖然自然分娩成功但當時對董悅教授很有意見。兩年後特地回到科裡感謝董悅教授當時的堅持,原因是她到了瑞典瞭解到董悅教授當年的堅持與發達國家倡導自然分娩非常一致。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董悅教授每日都出抽出時間去圖書館查閱最新文獻,把最新的觀點介紹引入科裡乃至全國。

創建產科學組推動學術發展

董悅教授積極投身到學會的工作中並擔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秘書、協助嚴仁英教授做學會的工作,推動全國學術的發展。由於其對學會工作的貢獻後來被選為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常委。為當時的的僅有的七個常委之一。

為了促進全國產科學術的發展董悅教授於2002年10月與剛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楊慧霞教授一起創建了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產科學組,第一屆學組委員只有13名教授,時春豔教授任秘書。於2002年在長沙召開第一屆全國產科熱點會議,探討學術發展,傳播國際最新的進展,如先兆早產的促肺成熟的應用等。從長沙的第一次產科熱點會議開啟了產科學術與國際接軌快速發展的征程。引領全國產科醫生共同奮進向前,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首次提出制訂產科臨床診療指南、推進規範化處理,針對當時國內產科學術相對落後,各種處理原則五花八門的學術狀態,為了提高國內的產科臨床處理水平並與國際接軌,董悅教授和楊慧霞教授一起首次提出制定我國產科診治指南,規範產科診治,提高臨床診治水平。首先提出指訂的四個指南分別為:妊娠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妊娠糖尿病診治指南、早產診治指南和催引產指南。當時的情況下制定指南非常的不容易,董悅教授充分展示出了她的大家風範,不計個人名利,團結全國產科專家一同促進學科發展。當時已經70高齡的她老人家,在開會期間與全國的同道們常常開到晚上十二點兒。後來國際上推出了新產程圖的研究,又是董悅教授第一個在全國會議上提出我國應用的必要性。如今制定規範,倡導規範化診療已經成為臨床學術界的共識,產科學組在楊慧霞組長的帶領下已經制定出來二十餘個指南,極大的促進了產科的發展和臨床診療水平。

教書育人 桃李芬芳

董悅教授的大醫情懷還體現在教書育人,對年青醫生的傳幫帶。提起心胸開闊的董悅教授,她的學生評價是:沒有任何私心,永懷感恩之心。她告訴學生最多的就是:實踐、多實踐,對於醫生來說實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告訴年輕醫生:患者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時刻尊重患者。在學生的眼中,她是慈母也是嚴師,不遺餘力的培養著後繼人才,她用醫德品行和學術造詣深深著征服著學生的心。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醫者情懷 難忘初心—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董悅教授

由左至右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慧霞教授、嚴仁英教授、董悅教授、臺灣婦產科學會理事長蔡明賢教授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董悅教授就是一位伯樂。為北大醫院婦產科和全國產科都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現在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楊慧霞教授是當年董悅教授帶出的一批千里馬,楊慧霞教授師從我國圍產醫學之母嚴仁英教授,早年就立志投身到母胎醫學領域,傳承了老一輩的理想和情懷。為我國的圍產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以外還有深圳北大醫院的產科主任樊尚榮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的時春豔教授等,他們共同傳承著董悅教授為產科盡職盡責的醫學精神。時春豔教授告訴我們:當年是董悅教授把她引入早產研究領域和超聲預測胎兒體重的研究的。當時,董悅教授拿著一篇IAMS的文章,說:小時,你看咱們也可以做做啊!當時產科剛剛由董悅教授的好朋友何善衡基金會的主席贊助了一臺彩色超聲多普勒超聲,於是在董悅教授的點播下就開始了早產的預測研究……

如今,耄耋之年的董悅教授,每週依然安排兩次門診,安排在上午,這個時間是人精神狀態最好的時間段,對於董悅教授來說是能為患者盡到最大的努力的時間段,每次只給自己安排15位患者,她希望把病情能給患者講仔細,不能讓患者失望而歸。在這裡的每一刻,她都不留餘力的把自己投入到患者的病情中去。對於她來,一張張滿意的笑臉,是對她精心奉獻最好的回報。

67年的醫學之路,董悅教授並非一路平坦,但是她總不忘感恩時代賦予的一切,總是用自己的虔誠愛心來回報這個社會,除了培養照顧身邊的學生之外,她也沒有忘記邊遠地區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定期為他們捐獻款項及衣物。

在和筆者的談論中,沒有任何的闊步高談,更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臨床中的仁心仁術、心無旁騖;有的只是科研中的積極創新、勇於開拓;有的只是教學中德才兼備、誨人不倦。她踏在醫學淨土上的每個腳印都是純粹的……

審核: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楊慧霞教授、時春豔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