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背後的文化內涵

山西,因坐落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而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行政區劃的地名,最初並不是指今山西省地區。從大量文獻記載來看,在秦漢以前,人們習慣於把今河南上境內的崤山或者今陝西省境內華山為界來區分山東、山西,當時的“山西”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相當於關中平原地區。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一次擴關的過程,如把函谷關遷至新安地區。東漢時期,有人開始以太行山為界,劃分為山東、陝西,其後開始就把太行山以下地區稱之為山西。在歷史上,因為山西位於太行山的右側,黃河以東地區,故在歷史上山西也有“右”、“河東”之稱。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山西地區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屬於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設立山西行中書省。清代至山西省,流傳至今。

“山西”“晉”背後的文化內涵

山西地形圖

“山西”“晉”背後的文化內涵

大槐樹

山西省的簡稱“晉”與山西的歷史有關。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叔叔虞在今山西一帶建都,故山西一帶最初為唐國,稱“唐”。唐叔虞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燮(xie)因建都在晉水旁,改唐為晉。晉日漸壯大,晉國在西周中後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晉國。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三國分別是韓、趙、魏,所以山西又有“三晉”之稱。後人一直把“晉”或者“三晉”指代今山西地區。

我是“沙漠孤狼2017”,歡迎諸位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