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大塘:将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三水大塘:将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今年“六一”期间,大塘镇举办大型文艺晚会,为全镇群众奉上文化“大餐”。 大塘镇供图

三水大塘:将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大塘镇各村居建有设施完备的文体广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大塘镇供图

今年7月,一场以“宜居新乡村,弘扬新风尚”为主题的文化下乡活动走进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六一村委会莲洲村,这让村民杨伯感到格外高兴。他平时特别爱听粤曲,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本土曲艺社带来的精彩粤曲表演。

近年来,得益于大塘镇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越来越多像杨伯这样的普通村民,也能感受到文化氛围近在咫尺。通过镇级统筹、村级协调、镇村联动,大塘镇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将文体设施建在最基层,将文化精品送到家门口,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打造“产业强镇、水韵名城、幸福家园”凝聚强大的共识和力量。

大手笔投入

全力打造文化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无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新时代群众的新需要,立足于三水区北部公共服务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大塘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大手笔开启了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篇章。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硬件必须要跟上。大塘镇虽然是三水区产业起步相对较早的一个镇街,但是在城市公共配套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大塘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筑牢基层文化阵地。

“从2016年至2018年,大塘镇共投入110万元,专款专用于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镇级层面,大塘镇文化活动中心配备的多个功能场室和文化广场,如今已成为大型活动的集中举办场所,专门向全镇及周边居民提供高端文化精品。

同时,大塘镇还完善了图书馆的建设,增设无障碍阅读区、电子阅览室、书画室等功能场室,更新并充实图书至15000册,还添置了新城区体育公园以及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

在村级层面,大塘镇为各村居建设了多个综合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广场,完善和配备了篮球场、健身器材等,并增设电子阅览室,完善农家(社区)书屋,更新书籍约5000册。

在硬件配套的不断完善中,大塘镇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永丰村文体广场的翻新改造即是其中一例。

“这个文体广场位于村委会办公楼对面,平日主要用作村民进行篮球活动及广场舞锻炼,使用频率较高,是村民首选的文化娱乐场所。但由于该文体广场原是永丰村小学的户外篮球场,小学停办后便对村民开放使用,日常缺乏管理维护,篮球场及球架已陈旧不堪,场边设施破旧,杂草丛生,无法满足村民日常使用的需求。”永丰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后,大塘镇决定对该文体广场进行翻新改造,向佛山市文广新局申请了5万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专项资金,永丰村委会的村民群众也积极响应,自筹了4.5万元资金,投入文体广场的改造提升。

2017年8月,永丰村新的文体广场正式投入使用,设有1个标准的篮球场、6台健身器材、1个6平方米的文化宣传橱窗,还配有完善的灯光照明设施和专用的停车位。该广场的投入使用,为永丰村民提供了一个设施健全、交通便捷、供平日健身锻炼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获得村民支持点赞,成为了村民的“文化乐园”。

村居全覆盖

量身订制精品活动

在文体硬件设施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大塘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通过举办覆盖镇中心及各村居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更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尤其是今年以来,大塘镇精心筹备,推出了“宜居新乡村,弘扬新风尚”——2018年大塘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展暨走进美丽文明村居文化系列活动、“美妆大塘,幸福家园”文化惠民下乡巡演两大品牌文化活动,将精品文化“大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从一张张文化汇演节目单就可以看出,大塘今年的文化氛围空前活跃:文化活动密度更大,从今年4月到11月,每月至少两场下到村居一级的文化汇演,而且每月还针对当月节日举办一场镇级大型节庆文化活动;覆盖面更广,20多场活动囊括了大塘的全部8个村居;节目样式更丰富,除了粤曲、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外,还设计了很多游戏互动环节。

“节目好看,游戏有趣,礼物拿到手软。”在一次公益文化惠民下乡巡演活动中,趣味游戏、小丑魔术表演、互动抢答等新颖的活动形式让村民莫瑞心笑逐颜开。她踊跃抢答赢礼物,游戏更是玩了一轮又一轮。

“大塘镇正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打造更为亮眼的文化品牌。”大塘镇文化站负责人杨康妍介绍,文化下乡活动创新形式,内容丰富多元,为村民提供“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暑假期间还在各村居开展了书法、绘画、篮球等兴趣班,让青少年在农村有了更多的文化活动选项。

不仅如此,大塘镇的文化活动全覆盖,也包括了参与大塘建设的外来人才。作为三水最早一批工业园区的所在地,大塘工业园区内企业众多,也由此聚集了很多从外地到大塘奋斗的人才。为了让他们也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大塘专门为企业员工量身订制了特色文化活动,并送进了厂区中,送到了车间里。

例如2017年大塘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文化巡展活动,就走进了佛山市儒林化工有限公司,邀请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川作“社交礼仪及其基本原则”主题讲座。余川从社交礼仪的定义、核心以及若干规则三方面,阐述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社交礼仪问题,为企业员工传递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让员工做一个懂社交、懂礼仪的人。

大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走进村居和社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同时也必须结合大塘的实际情况,把表演、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带进企业,提供平台让员工接触新知识、新理念,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大塘的文化发展成果。

提升获得感

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当前,大塘镇正在对标“城市三水”的新要求,全面建设“产业强镇、水韵名城、幸福家园”。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不仅是大塘镇评价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更是打造“幸福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精彩文化活动在群众家门口上演,让大塘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参与热情也不断高涨。“有了活动,就有了人气,村里气氛随之更加活跃了。”大塘镇梅花村村民梁秀容说,如今村内的文体设施越来越好,希望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活跃气氛。

“群众参与的热情特别高,这些天我们办的文化活动有时会遇到下雨天。但即使是雨下得再大,很多群众也都不愿意走,觉得节目很精彩,想多看一会。平时也有很多村居的人问我,什么时候到他们那里搞文化活动。”组织过多场文化活动的杨康妍说。

比如今年“五一”“六一”期间,大塘镇先后举办了两场大型文艺晚会,拉丁舞、古筝独奏、跆拳道、旗袍秀等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五一”晚会举办当晚,来自大塘社区的陈阿姨带着她的小孙子提早半个多小时前来等候,她说:“我们吃完晚饭后就过来了,坐个好位置观看晚会。”

从群众需求出发,不仅要满足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需求,也要充分满足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需求。为此,大塘镇积极为广场舞团队等群众文化团体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引导人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4月“美妆大塘,幸福家园”公益文化惠民下乡巡演首场活动中,永平健身队带来的热力四射的舞蹈,赢得村民阵阵掌声。该队队员曾小姐专门请假过来参加表演,她表示:“希望多一些这样表演的平台。平时我在大塘工业园工作,3年前加入了村民自发组建的健身队,每天在广场排练,难得有机会向村民展示,必须要参加。”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大塘镇群众的艺术细胞被全面激活,参与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今年7月初举办的大塘镇广场舞大赛共有14支本土广场舞团队参加了比赛,吸引近千名群众到场观看。比赛过程中,台下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他们表示,参赛队伍都是由本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组建的,看着很亲切,平时只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的表演,没想到身边的人上台表演同样精彩。

实际上,今年大塘组织开展的20场文化下乡活动中,广场舞、健身操等节目表演更多出自普通村民之手。“在村内培养文化队伍,村民自己办活动,更贴近村民需求,也更能活跃人气。”大塘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经邀请专业舞蹈老师到村居指导村民,接下来计划在有条件的村居开展更多广场舞培训,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壮大基层文化团队,在村内形成更活跃的文化氛围。

通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大塘镇在全镇范围内构建起群众参与、群众同建、群众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带来的实惠,更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大塘镇加速建成三水北部公共服务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评论

抓住“痛点”

实现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作为三水区北部板块的中心,大塘镇拥有“广州一小时生活圈”的交通区位优势,辖区内的工业园、农业园经过多年深耕也积累了深厚的产业家底。因此,面对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大塘镇拥有借势借力实现大发展、大突破的底气。

对于大塘镇来说,也正因为有这一份底气,才更要尽快补足短板,方能抓住机遇期。毋庸讳言,虽然最近几年大塘镇的经济稳步增长,但教育、医疗、商住等城市功能配套仍然滞后,存在较为明显的民生短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国移动利用大数据为三水所做的《三水城市报告》显示,三水漫入人口居住地主要分布在西南街道和乐平镇,紧接着就是在大塘镇。

短板亟待补齐,又面临着多样的文化口味,大塘镇应该如何高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众口不再难调,让群众更加满意?从今年以来大塘镇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大塘镇的文化建设,已经从“幸福家园”的构筑中找到了突破口。

大塘镇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紧抓住满足全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痛点”,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精品,实实在在地让群众在家门口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演出、游戏、讲座,镇中心、村居、企业,一系列文化惠民之举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覆盖面广,改变了过去零敲碎打的模式,设计出“美妆大塘,幸福家园”等贯穿全年的系统性文化品牌,将文化艺术的种子播撒到了每一位群众心里。

更加为人称道的是,大塘镇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并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过去,很多镇街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政府“包办”,内容与形式的相对单一、专业度的缺失、人手的匮乏,往往使得群众兴致索然,活动现场冷冷清清。而大塘镇今年举办的多场活动,不仅接地气,更加有人气,场面非常热闹,老百姓收获也很多。

一方面,这得益于视角的调整,真正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从群众的视角出发去思考村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这样才能打造出广受欢迎的文化精品。

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高手在民间”,广大群众具有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更有推动文化繁荣的创造力,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民间艺术细胞的挖掘、文化团队的培育等方法,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文化供给,更会全面点燃群众的参与热情。

归根到底,群众满意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到位的唯一标准。只要坚持文化惠民的政策导向,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塘镇就能让全镇公共文化生活进一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从而书写出具有大塘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篇章。

统筹:王伯乐 撰文:马永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