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路,上演八旗子弟與革命軍的歷史恩仇錄

你可曾想到,同仁路——在現今看來與成都其他街道並無太大差異,卻濃縮承載著一個王朝的興衰。它與旁邊的寬窄巷子,甚至與成都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變幻有著密切聯繫。

同仁路,上演八旗子弟與革命軍的歷史恩仇錄

時光跳回到1911年,辛亥革命不久,清政府在四川的最後一位總督,當時代表滿城一眾八旗子弟利益的最高行政長官——趙爾豐,為保性命交出了政權。緊接著,四川宣佈脫離於清庭,實行獨立。一時間,惹得滿城內男女老少極度恐慌。加上全國各地紛紛響應革命,各地殘殺滿人的消息不斷傳來,成都滿蒙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而心有不甘的趙爾豐明面上交出了政權,背地裡卻在教唆舊部伺機譁變。這年的12月8日,四川軍政府剛成立不過11天,震驚國內外的“成都兵變”就爆發了。

當時,軍政府正、副都督在成都東較場“點兵”,原清政府駐守成都的巡防軍突然大吼大鬧:“反了!反了!”接著“砰砰砰”地亂槍齊放。兩名都督驚惶失措,跳下點將臺狼狽而逃。亂兵潮水般從東較場湧出,呼嘯著搶劫銀行、錢莊。到了傍晚,亂兵又搶商業場、東大街各商鋪。夜裡,又搶各臨街鋪戶及各公館富戶。搶到後來,不管公私、貧富,入屋就搶。亂兵們每搶之處,先放槍嚇人,有的搶完了還放火燒房子。成都城中火光沖天、煙霧騰騰。

第二天,時任四川軍政府要職的尹昌衡率部平定了亂軍,不日便派兵將趙爾豐街示眾,之後將其斬殺於皇城軍政府內。

同仁路,上演八旗子弟與革命軍的歷史恩仇錄

趙爾豐被殺斬殺於皇城軍政府

趙爾豐被殺後,成都旗人驚恐萬分,少城的四個城門日夜緊閉,城內的旗兵紛紛武裝起來,加強了巡邏。城內庫存的刀矛亦都被取了出來發給青壯旗丁,只待有變就殺出少城拼個你死我活。劍拔弩張,軍政府也派出士兵防守少城門外。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軍政府委派了兩位和平使者——徐子休和周鳳翔來到少城,分別會見了滿蒙首領。

原來,少城內的滿蒙旗兵早就面臨著生存的問題了,而不只是辛亥革命後的一時生死。

清制規定,滿蒙軍兵包括軍眷及閒散人員一律不得擅離營地(即少城),也不得務工、務農、經商,不得買房置地,全靠吃皇糧過日子。旗人不從事其它職業,慢慢地就形成大量的寄生階層,他們沒有工、農、商業的知識和技能,缺乏謀生的本領,在辛亥革命以後,“裁旗停餉”,不少旗人立即陷入貧不能自存的悲慘境地。“旗人束手無策,呼訴無門,兒啼於旁,妻縊於室,甚至白頭之父母不忍重累其子,因而自殺其身。

同仁路,上演八旗子弟與革命軍的歷史恩仇錄

彼時,八旗子弟以騎射為榮,以勞務為恥

有個姓金的軍官,窮得沒法,把軍服當了餬口,臨到會操時沒錢取當,便開槍自殺了。因貧困自殺的事情時有所聞。當時還流傳有這樣的笑話:一個有官位的旗人,暑天到友人家做客,脫下的外衣,被主人從後門送到當鋪裡拿去當了。客人走時不見衣服,主人便裝腔作勢罵妻子太不小心,讓小偷把客人的衣服盜走了。

這場對戰最終沒能打起來。雙方經過了協商,最後達成一致:滿蒙收起武器,軍政府撥款20萬元在西城根修建了一所工廠,收容旗民進廠學藝,使其獲得勞動謀生的本領。由於這個工廠體現了孫中山倡導的“民族平等,一視同仁”的精神,故而命名為“同仁工廠”。其所在的街道,隨之命名為“同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