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看电影的时候就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姜文的确拍的节奏不够快,故事讲的不够好,但是,就是感觉既魔幻又真实。而真实的历史,比电影更魔幻,更真实。看李天然有共鸣,看蓝先生有共鸣,看朱潜龙我竟然也觉得挺有共鸣的。后来想了下,原来,是因为这几个人都在试图做成一件事。而做过一点事情的人很容易会觉得,我想做成个事儿也是这么难。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你想想,你有准备,有物资,有人,有枪,有朋友有人脉,想着这次我都天时地利人和了,怎么着也能成个事儿吧。然而现实是,这个世界上不光是你一个人这么做这么想,有本事有资源的人往往就是一箩筐。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蓝先生,辛亥革命的时候就出来混了,跟那些老牌军阀一起推翻清帝国的人,有资历人望;北京城有十二座大宅子,有钱;拉洋车的都是他的特务,有人有枪;收买亨得勒,培养李天然,联络美国政府,有格局有策略;勾结朱潜龙还试图利用日本人,布局二十年,这是有城府有计谋。你说他有没有可能成事儿,有,肯定有。然而他成了吗,没成。朱潜龙,身负武功,官至北平警察局长,有人有枪有武功;自我宣传,手刃罪犯,有政治人气;勾结日本人想走溥仪的路子,日本人也支持他,有强大外援;一心想称帝复辟,有反清复明的政治大义,龙袍都做好了,有强大的野心和政治背景。他有没有可能达到目的,有可能,东北的溥仪就在那里摆着啊。然而他也没成。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亨得勒医生,他最简单,一心只想保护李天然。他执行力还是最强的,短时间内向好了办法,并且做了所有的执行动作。安排飞机,给报社材料,还找蓝先生摊牌。几乎按照他的安排李天然马上就能走,而且不得不走。然而他直接被弄死了。李天然,这个一心只想复仇的少年。他只想快意恩仇,把仇人弄到一起然后杀掉。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协和医院直接录取完全没有任何违和;有背景有资源,美国间谍的身份;有靠山,蓝先生;身怀绝技有武功,他能屡次刺杀全身而退。然而,复仇的过程绝对不是他想要的那样。

蓝先生,布局二十年,没想到朱潜龙和日本人最后关头居然难以控制;没想到自己培养了十五年的棋子能跳出棋局来破局;没想到自己对自己的棋子竟然产生了感情;没想到日本军队突然就开战了。朱潜龙有资源有野心,以为蓝先生和日本人都能为我所用,结果发现自己也是别人的棋子。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比起剧中其他几个老男人,亨得勒医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也许是死于傲慢,他以为没人敢杀掉美国人;也许死于友情,真把蓝先生当兄弟了。李天然自以为是一场快意恩仇,观众们也这样想。可是回了北平,每件事都不是快意恩仇的剧本,亨得勒千方百计让他回去,蓝先生一边利用他一边阻止他复仇,朱潜龙和根本身边保卫重重,连他自己也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恐惧。通篇电影看下来,其实每个人物都立住了,都有自己的目的、资源、手段,结果都被相互干扰,也许算不到对手,也许算不到自己,甚至被日军侵华这种大势裹挟。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综合前面的分析来看,姜文的表达手法不是讲一个精彩紧凑的故事,而是把最接近真实可能发生的情节流畅的拍了出来。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从来不是精彩紧凑的,往往是各方势力交错影响,又被历史大势所裹挟的必然和巧合。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举个例子.蒋公,我们还原一下蒋公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视角。彼时,势力最大的地方军阀东北军势力已经瓦解,张学良也被软禁,其他各路军阀都名义上服从他这个“中央”;中共的势力被压缩到了最小,只能在西北一小片地方存续实力;日本人虽然狼子野心,但是毕竟是可以谈的嘛,情报显示日本政府也没有准备好大战,只是蚕食的话蒋某人也是有时间把全国完成实质上的统一的。两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能进一步完成全国实质上的统一,到时候整合全国物力,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共都不足惧。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蒋公的视角是不是特别像剧中蓝先生?特别像朱潜龙?历史就是这样的,每个人,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愿景和实力,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再说个例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全国都觉得,完了,要打起来了。结果呢,日本人停了,内部外部矛盾不断,改侵略为蚕食。1935年何梅协定一签完,国内又觉得日本人的扩张可能就先告一段落了,要逐步消化东北、华北的资源。结果,37年直接不宣而战。这个节奏,像不像李天然报仇的过程,你觉得要打了,实际上就是打不起来。你觉得不到时候,结果各种实践推着你就把仇报了。

姜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邪不压正》!

所以,这个电影值得人喜欢,哪怕他抛弃掉了精彩的快节奏的叙事,哪怕他被导演掺进去了很多荒诞和黑色幽默。这种魔幻又真实的历史感、事件感真的很招人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