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人類高擡貴手,被捕的野生大象會「折壽」|《自然》子刊

自2012年起,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這種擁有超大體重,又非常聰明的物種已身處困境。為了補充圈養的亞洲象的數量,對野生亞洲象進行活體捕捉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球剩下的瀕臨滅絕的亞洲象中,有三分之一(約1.5萬頭)被圈養在許多國家,圈養大象的主要來源是野外捕獲。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研究顯示,與圈養的大象相比,被捕獲的野生大象壽命更短。

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捕獲野生物種其實是一種常見現象,其中也包括了必要的醫學實驗、保護和研究等。不過,科學家對於這些從野外捕獲和真正由圈養繁殖成功的動物長期生存狀況的差異並不清楚。然而,這正是動物福利專家、獸醫和生態學家迫切需要知道的。

請人類高抬貴手,被捕的野生大象會“折壽”|《自然》子刊

這一次,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緬甸森林營地伐木象的統計記錄,調查了1951年至2000年間5150頭大象的壽命,研究野生捕捉對亞洲象死亡率的長期影響。

研究人員指出,以往對其他物種捕獲後死亡率監測的長期研究僅在捕獲後較短的時間內調查,最大隨訪時間為5年。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捕獲對雌象死亡率的負面影響持續時間大約為8年。而這項研究認為,捕獲對野生大象死亡率的顯著負面影響大約會持續10年。

研究結果顯示,被捕獲的2072頭野生大象在任何年齡段都比3078頭半圈養繁殖的大象有更高的死亡率,並且,野生捕獲大象的死亡率在捕獲後的第一年最高,此後幾年緩慢下降。此外,他們還發現,捕獲時大象年齡越大,死亡風險也越大。

雖然學界關於捕捉和馴化效果的研究還很少,但在一些樣本有限的海洋哺乳動物和靈長類的研究中,的確報告了野生捕獲動物比圈養出生的有更高的死亡率,同時,年齡會增加死亡成本。

研究人員解釋,在捕獲後的一年裡,最高的死亡率可能主要與捕獲相關的傷害和創傷有關。而隨後的嚴格馴服和破壞也會導致一些剛被捕獲倖存下來的動物在短時間內死亡。

然而,除了捕捉和訓練帶來的急性壓力,野生大象很可能遭到慢性壓力。儘管目前還沒有直接比較野生和圈養大象在類似飼養系統中的應激激素水平或健康狀況的研究,但長期壓力可能會導致它們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更高的死亡率和更低的壽命,而隨後的健康狀況也會下降。這種壓力的影響也因年齡的不同而不同。

不可忽視的是,對於這種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來說,捕獲後對社會結構的破壞可能對它們產生更嚴重的後果,長期影響它們的認知和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大象都是在相對年輕時被捕獲的,它們仍然依賴母親和年長的群體伴侶來保護和教導。而在大象的幼年時期,這種與群體伴侶的分離可能是一種非常不利的經歷。而有意思的是,這項研究發現,在捕獲後,受到最不利影響的是年老的動物,而不是年輕的動物。

這也許是因為,年長的大象比年幼的大象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馴服,而且在被捕獲後可能比年幼的大象受到更嚴厲的馴服等。

此項研究表明,人類應該尋求其他方法來增加圈養種群,以避免進一步從瀕危野生種群中獲取。(

胡珉琦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038/s41467-018-05515-8

《中國科學報》 (2018-08-17 第3版 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