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李勝春,齋號抱晉堂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草書委員會副主任、宿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宿州市政協委員、宿州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宿州學院客座教授、宿州市印社副社長。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李勝春先生自幼學習書法,以六朝碑刻為基礎,於《張猛龍》處得到其勁健疏朗、於《張黑女》處得其靜穆典雅,筆墨雄厚,氣勢不凡。

進入九十年代中期,在馬世曉先生指導下開始轉入"二王"書風為代表的貼學體系,先後對王鐸、董其昌、揚凝式、米芾、王羲之等先賢留下的經典法貼進行長時間的臨摹和研究,積其累年,終有所得。近幾年來作品氣息高古、點劃精到、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有評論家評日:“所作行草,點劃精到,雖字字獨立而通篇血脈相通,晉入風貌,由此可見”。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獲獎經歷:

李勝春先生的作品曾先後入展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舉辦的國家級大獎:

2002(青島)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

2002(天津)第四屆全國書法楹聯展;

2003(蘭州)第二屆全國行草書大展;

2003(北京)首屆"杏花村汾酒杯"電視書法大賽;

2004(周口)第五屆全國書法楹聯獎;

2004(鄭州)首屆全國青年展;

2004(臨沂)第二屆"羲之杯"全國書法大賽;

2004(合肥)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全國大型書法展;

2005(太原)"三晉杯"首屆全國公務員書法大賽;

2005(西寧)"走進青海"全國書法大展;

2005(杭州)西泠印社首屆國際藝術節;

2005(北京)第二屆"杏花村汾酒杯"電視書法大賽;

2006(常熟)書法2006中國青年書法百強榜;

2006(義烏)全國首屆草書展;

2007(太原)紀念傅山誕辰400週年;

2007年(北京)文化部"中華情"書畫展;

2008年(北京)全國千人千書法大賽;

2009年(河南)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

其作品曾先後發表於《書法報》、《書法導報》等報刊,《青少年書法》雜誌於2005年第一期青年版作專題介紹。2004年應邀參加"中國鐵路書法精英展"。同年12月參加由中國書協和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捐助西部特困學生大型公益活動",受到中國書協的通報表彰。2006年應香港《時代》雜誌之邀赴澳門參加《當代書畫名家濠江行》書畫展。2007年9月應孫大石美術館之邀,赴書畫之鄉東高唐舉辦《青年實力派書法邀請展》;同年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集子書法在線.春聯卷》。並有理論研究和散文數十篇散見於各大報紙。


作品欣賞: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若教臨水畔 字字恐成龍

——著名書法家李勝春先生訪談錄

揮毫落紙如雲煙——賞李勝春書法藝術

李勝春先生是當代中青年書法群體中的佼佼者,他諸體皆能,尤擅行草,自2002年在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脫穎而出後,又在全國曆次書法大展賽中頻頻入展獲獎,其清剛勁健、圓渾奔放的書法風格為當代書壇廣為熟知,影響廣泛。

丙申年初冬的一個下午,筆者如約來到李勝春先生位於古汴河畔的“華府春天”小區家中,一杯清茗,四壁墨香,磋書談藝,相見甚歡。談話親切而又隨意,就書法的臨摹學習、選擇取向、創作理念以及對書法本體的藝術理解和當代書法人的擔當等問題作了範圍較為廣泛的交流探討。再現了一位造詣高深思想精微的書法家對藝術的執著和認識深度,其間不乏精彩之論,很有思想性和前瞻性。筆者也獲益匪淺,倍覺珍貴,特將本次訪談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梁冰松,以下簡稱梁)李老師您好,見到您非常高興,好多問題想向您學習和請教,一時又不知從何談起……(笑)

(李勝春,以下簡稱李)哈……冰松弟,你我同為書友,還是以兄弟相稱為好。能有機會在一起切磋藝術我很高興,談什麼都行,事無不可對人言。

梁:不妨直入主題,先談談書法吧。在我的印象中,您的書法一開始路子就很正,以二王帖學一路示人,結體勻稱,線條幹淨,用筆灑脫,勾連自然,整片風神流暢瀟灑,總之,味道很醇,這是你一開始就有意打造的書風嗎?

李:感謝你的關注和肯定,過獎了。我們宿州歷來文風昌盛,名人高士代不乏人,特別是書法藝術,群眾基礎良好,書法的普及和提高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8年,中國書協命名埇橋區為“中國書法之鄉”,安徽省三任書協主席均從這裡走出,這些成就絕不是偶然。我從小生活在這濃郁的藝術環境中,耳濡目染,很受啟發。但那時的學習也有盲目性,以追摹家鄉老先生的書風為能事,沒有深入傳統,走過不少彎路。隨著學習的深入,感到書法的取法至為關鍵,特別是拜馬世曉先生以後,他每次都教導我“取法於上,親近魏晉,古人是源,今人是流,追根求源,方為正途”。馬老是中國當代書壇大家,目光所及,通覽整個書法風格流變史,所以先生一言九鼎,振聾發聵,醍醐灌頂。打那以後,我一頭扎入傳統,特別是對二王一路行草書法的梳理、比較和學習,一直潛心研究至今,未敢松怠。現在越來越覺得中國書法傳統是一座寶山,無彩而具圖畫之絢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博大精深,學無止境,流連其間,樂不知返。今天資訊便捷,交流頻繁,地域書風已不明顯,南北之分已經淡化,我無意于歸門歸派,只求進取。也覺得那些自我標榜的“某某門”,“某某派”,更多的成分是在刷招牌和抱團取暖,與藝術的本質相干不大。

梁:溯本求源、迴歸傳統是學書正途,二王一系的帖學至今已成為當代書法取法的主導和自覺,那麼,這會不會造成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出現千人一面,風格雷同,相互撞車的現象?

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羲、獻為代表的帖學一系的法帖浩若煙海,歷代名家傳世之作,或遒勁或秀美,或跌宕或宛轉,或豁達或整飭,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和哲思,而今天每個人的秉賦、經歷、基礎、理解、取法又各各不同。換句話說,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以個案的狀態而存在的,那麼,呈現在筆下的輕與重、急與緩、滑與澀、快與遲、欹與正、柔與剛等等諸多矛盾而又統一的痕跡,也必然會呈現出無數個狀態和可能。因此不必過於擔心,我想,只有陳陳相因、因襲故我,或橫向取法、描摹抄襲,才會出現風格扎堆,千人一面的現象。

以我為例,我初始也取法當代人,也摹寫過粗製濫造的字帖,盲目摸索過一段時間,後來正本清源,潛沉於傳統至今,其間,歷代名碑法帖幾進幾齣。各類風格都學習、鑽研過,也沒有想過會形成什麼風格、個性或者創作出何種圖式,寫成今天摸樣,完全是不期然而然的結果。至今,對經典的臨摹、學習、剖析、整合仍是我的日課,仍在逐個筆劃的結構、精臨、背臨等等。王羲之的《蘭亭序》及其手札法帖,我可說出每個字的結構,點劃的部位,形態及其之間的起承轉合等細節,這個所謂的笨法子,對我教益頗多。更多的時候,一筆一紙,便可整天不下樓,數量不求多,但求精研與體悟,一旦能找到幾處與古人筆致和心靈的契合點,即是最大的收穫和快樂啦。

梁:是的,您的勤奮是人所共知的。我還注意到,近年來您的作品風格已更加明顯,通篇氣魄宏大,筆道的力量在增加,筆法也愈加豐富,全篇呈現出一些蒼茫老辣的渾圓之力和浪漫主義格調。

李:我半生他好俱忘,不治他技,唯存書法。我又是一個天性認真和理性的人。目前,我仍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傳統經典的梳理和鑽研中,同時,勤讀書、多補課、強基礎,不斷增加相關學科的養分。我相信苦心人天不負和厚積而薄發,現在談風格還為時尚早,一切都在前進的路上,我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希望若干年後,能夠層樓更上、破壁而出。

梁:是啊,學習書法像掘一眼深井,篤定目標,愈深愈清,其味甘咧;急功近利的書寫像翻地,雖然勞累,終究無功。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還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標,最終才可能想見“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萬事同理,學習了。

李:古人曾雲,臨帖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臨帖的妙處在於初始豐富技法、規範書寫,繼而提升技能、化為己有,最終幻化出神,吐我塊壘。

梁:近年來,除了省內外的一些展事、交流外,您的身影頻頻出現在義捐義賣現場,公益講堂上,甚至一些手機公眾號和微信群裡也能看到您講授、傳播書法藝術的資料,為這些,您也投入了相當的熱情和精力。

李:是的。我們感恩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筆墨當隨時代,應該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共頻共振。把自己的藝術思想融入到偉大的時代變革當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底有乾坤。向善樂施,相互幫扶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亦云:“心正則筆正”,“論書兼論其人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有一種家國情懷和內心深處的悲憫之心,內心的柔軟度,決定了做人的底線。

在我求學成長的過程中,得到過孟繁青、李百忍、馬世曉、邱振中等多位大家和前輩的教誨指導,也得到過眾多良師益友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馬公世曉先生的悉心指導和敦敦教我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宛如昨天。馬公慈祥親和的目光,從容優雅的舉止,深刻睿智的言語以及示範創作時的飛鳥出林、驚蛇入草般獨特的運筆和擒縱收放、無不如志的揮灑神采,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了。而馬老筆下營造的滿紙氤氳、天風海濤式的藝術氛圍和具有當代經典圖式的藝術語言,則撼人魂魄、啟人心智;對於他們,我心存感恩,永銘心底,那是我生命中最可珍貴的記憶……所以,只要遇到我能用薄技回饋社會、服務師友的機會,我都不辭勞苦,積極參與;人的價值,是在服務社會,幫助他人中得以體現的;助人為樂,助人為本,是深層次的幸福和快樂。說句心裡話,我出身草根,對於物質生活本來要求不高,現在衣食無憂,已經滿足了。八皖大地,鍾靈毓秀,江淮兒女,英才輩出,生於斯、長於斯是一種幸運和幸福。比之於廣大書法愛好者,我只是先行了一步,能將時間精力用之於專業的創研和書藝的弘揚,並能回報社會,就算是體現價值和享受人生了。

梁:好感動。先哲的“修齊治平”在當下仍有其鮮活的生命力和可操作的現實意義,書法藝術能夠洗滌靈魂的塵埃,能夠詩意生命的憩息,“墨硯醉人一生”,此言不虛啊。

李:是的,筆墨是人內心的獨白、精神的物化和生命的延伸;只要我們能夠在陽光下感恩生活,在工作中關愛他人,在學習上敬畏傳統,在職責裡勇於擔當,我們的筆墨就能“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我們身上就能散發正能量,充滿翰墨香。“多留筆墨在人間”,讓我們的夢想伴隨著墨香、扮靚美好的人生。

梁:勝春兄,不虛此行。(握手)

李:謝謝你,冰松弟,能與知己良朋書壇同道相互切磋,對我也很有啟發和鼓勵……

窗外人潮湧動,華燈初上,

室內翰香四溢,暖意融融……

梁冰松

二〇一六年臘月二十六於雙暢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