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飛箝篇:明辨異同,使可資益我用

鬼谷子飛箝篇:明辨異同,使可資益我用

1

飛箝是操控人的方法。“飛”是褒揚、稱譽、讚賞、激勵,“箝”就是鉗制、操控。

所以“飛箝術”就是以褒揚、稱譽、讚賞、激勵的言辭去鉗制、操控住對方。飛箝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幾乎任何有人存在的領域都可以應用到。此術可以用來考察人心,以知其虛實真偽;可以引誘對方吐露實情;可以威脅、恐嚇對方。

鬼谷子飛箝篇:明辨異同,使可資益我用

總之,一切都是為了鉗制、操控住對方而服務。對方只要成功被我方鉗制、操控,就可成為我方的扯線木偶,唯有聽命我方。

2

鬼谷子曰:“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也就是說,若欲借勢而掌控事態發展,使事情獲得成功,就必須要先察知人、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區別地議論是與非,瞭解各種言辭,知曉其中虛實,制訂計謀,確定親疏遠近,然後權衡好利弊得失。如果有什麼疑慮的,就要去驗證,力求得到實情,使可資益我用。

鬼谷子飛箝篇:明辨異同,使可資益我用

3

我們生活在一個組織非常複雜的社會,即使是寺院清修的僧人,也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單一簡單的環境裡。每個人都會被錯綜複雜的世事洪流衝進夾雜著機遇、危險、引誘、辛酸、勞苦、希望、猶豫等種種情味的旋渦之中,這些紛繁交雜的情味,各有各的由來和歸屬,身處於如斯的旋渦之中,該如何對待?

這就要根據自己當時的需要和目的,來明辨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判斷出何者於我有益,無論這些情味中涵蓋的是人還是事件,都要想盡辦法,將其牢牢把握和利用。

鬼谷子飛箝篇:明辨異同,使可資益我用

4

戰國初,秦國聯合魏國進攻韓國,韓國緊急向交情不錯的齊國求救。齊桓公(田午)於是召集大臣商議。

齊桓公問:“韓國求援,我們是早去救援有利,還是晚去救援有利?”

鄒忌道:“不如不救。”

段幹朋反對道:“不去救援的話,韓國就會被迫倒向魏國,於齊不利,不如救之。”

田臣思道:“君等之謀皆非最有利於齊。今秦、魏聯軍攻打韓國,楚、趙不欲魏強,必然起兵救韓,如是,則是天以燕賜齊也。”

齊桓公大悅,決定按照田臣思的計謀行事,暗中派使者告訴韓國,齊軍很快就會增援。韓國以為有了強大的齊國做後盾,因此放開手與秦、魏聯軍交戰。楚國和趙國看到韓軍處於劣勢後,馬上發兵救援韓國。齊桓公趁此時機起兵攻打燕國,燕國難求外援,最終被齊軍大敗,丟掉了桑丘之地。

鬼谷子飛箝篇:明辨異同,使可資益我用

5

在這個例子中,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單純的救韓問題,其利弊很明確,救韓則韓國不會倒向魏國,不救則韓國倒向魏國,韓國倒向魏國,魏國就可能會對齊國用兵,此為大弊。段幹朋就是這麼想的,這主要是站在齊國的立場來看的。但是田臣思卻跳出齊國,縱觀天下,看出韓國一旦倒向魏國,不僅不利於齊,而且更不利於與魏國接壤的趙國和楚國。所以,田臣思預料到,為了自身的利益,楚國和趙國一定會救援韓國。

那麼,既然韓國有楚、趙相救,齊國再去還有什麼用呢?難道為了正義就去白白浪費軍力、財力?而且,齊、趙、楚三國救援韓國,韓國將感激之意平分給三家,齊國所得甚少。

田臣思還透徹地看到,諸侯兼併乃是天下大勢,既然秦、魏、韓、趙、楚都在韓國會戰,那麼就只留下了齊國和燕國,而齊強燕弱,豈不是正好可以弱肉強食,又不用擔心其他諸侯來干涉?

田臣思正是在此複雜的形勢中,明辨出了不救韓與救韓的同異,從而制訂出了既與鄒忌相同(不救韓)又不同(為齊國謀利)的計謀,這個計謀也是既與段幹朋相同(為齊謀利)又不同(謀利方式不同)。最終,齊桓公用此計謀,成功利用了秦、魏攻韓這件事為齊國開闢了新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