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對的那個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阿 君

找到對的那個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找到對的那個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找到對的那個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在重重壓力下,多少年輕人嗷嗷待嫁,慌不擇婚?

找到對的那個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在婚戀觀這個問題上老掉牙的那一套陳腐觀念何時可以不再是鐵板一塊?

"剩女"、"剩男"、"單身狗",印象中這些詞彙均為吾國之特產,不知是誰人的發明?這些粗鄙、暴力的詞彙,早已流行於我們的媒體和日常,成了對大齡單身者約定俗成的稱謂。"剩女、"剩男",背後帶著同情、鄙夷、著急、無奈等等情緒,"單身狗"則和"屌絲"一樣帶著幾分自嘲、自憐、微不足道、形單影隻——也只有在吾國才有這麼多人在公開的媒體和場合來取笑和自嘲。


我們這個文明和野蠻交織但終歸是野蠻佔上風的社會,從來不缺少對個人尊嚴、隱私的侵犯與踐踏。對於個人成長的路徑,社會有一套統一的、按部就班的標準,對於個人的婚戀自然也有同樣的標準。倘或到了某一年齡還是單身一人,就會成為別人眼裡的怪人、失敗者甚至病人,更成為父母的一塊心病。家人的催婚、七大姑八大姨的問詢、身邊人的好奇和八卦,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始終給人以無形的壓力。大齡單身、長相一般(條件一般)的女(男)人一律被形容為嫁不出去或沒人肯嫁;大齡單身相貌姣好(條件好)的女(男)人、一律被形容為感情受挫、過於挑剔或花心。

在重重壓力下,多少年輕人嗷嗷待嫁,慌不擇婚。於是公園相親角遍地開花;每到節假日單身的人甚至不敢回家或者租個假情侶回家;戀愛不再是兩情相悅、水到渠成,而是差不多就行,總算對家人有個交代,自己有個落腳的歸宿;年齡稍大一點,家長就慌了,孩子也不得不慌,匆匆相親、匆匆結婚,隨便找一個,就算完成任務了,了事了。

為了結婚而結婚,多少人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多少人因為害怕當"剩女"、"剩男"、"單身狗"而把自己的人生做緊急處理,草草結婚?

我熟識的一位朋友,因為年齡不小仍是單身,成為家庭的老大難,每年春節母親都會威脅,今年再不解決個人問題,就要斷絕母子關係;還有一位朋友每年回老家,母親都會為她的婚事哭一場,她說現在有回家恐懼症,不知如何面對家人;一位很有才華的朋友,一直單身,並說等到四十歲還找不到喜歡的人就向命運妥協,找個普通人結婚,果然,在他四十歲時完成了婚姻大事。

走入婚姻殿堂者未必就幸福,單身者活的精彩的也大有人在,何況結不結婚、何時結婚本就是人的自由,在選擇婚姻問題上不湊合,不盲從,找到對的那個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從什麼時候,過了適婚年齡的青年變成了"剩男"、"剩女","單身貴族"變成了"單身狗"?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在婚戀觀這個問題上老掉牙的那一套陳腐觀念何時可以不再是鐵板一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