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無軌電車線網首進芳村 106路搬至茶滘路「新家」

广州无轨电车线网首进芳村 106路搬至茶滘路“新家”

雨後,一輛無軌電車,從文化公園總站開出 梁懌韜攝

金羊網訊 記者梁懌韜報道:車頂兩條電鞭,連接上方架設好的電網,這種官方叫“無軌電車”,暱稱“鞭鞭車”的公共交通工具,自1960年在廣州運營以來,已陪伴廣州市民度過58年。從8月18日起,廣州又多一處地方有“鞭鞭車”運營---在廣州已運營了32年的106路電車,“告別”了過去“住”了32年的文化公園電車總站,前往珠江對面的芳村茶滘路總站作為“新家”。同日,另一條過去曾以文化公園作總站的105路無軌電車,亦延伸至黃沙作總站。據悉,廣州公交集團電車公司,將在服務品質和文化氛圍上下功夫,讓“老線”搬新家後,更好服務新舊乘客。

8月17日晚上,記者在文化公園電車總站看到,不少市民拿著長槍短炮,記錄拍攝105和106路兩條電車線路,在文化公園總站最後一晚的運營情況。據悉,105路和106路兩路電車,均在廣州運營了相當長的時間。105路電車的前身“電車5路”,1982年1月運營,最初往返於白雲路和高基;106路電車的前身“電車6路”,1986年起運營,最初往返於文化公園至東山;1986年,國家對各地無軌電車編碼進行統一標準,兩路電車分別改為105路和106路。其後,這兩條電車線路,經歷了不同的發展---105路電車因客源和線路規劃等原因曾一度停運,在1998年恢復運營後改為往返於中山八路至機場路,並在1999年調整為文化公園至機場路,2010年起機場路一側線路更延伸至棠安路;106路電車,則一直在文化公園運營,在90年代地鐵1號線施工緻多條無軌電車線停運或改道時,106路成為當時唯一一條沒有改變運營路線的無軌電車線,雖然在2002年該線路東山一側的走向延伸至錦城花園,但文化公園總站的運營則一直沒變,至今已達32年。

“我住在惠福西路,讀書在東山口,小時候我父母帶我搭106路去文化公園遊玩,讀書後又搭106路去上學。”市民羅先生,8月17日晚跟隨前來拍照的市民,記錄跟自己有故事的106路電車最後一晚在文化公園總站運營。他希望106路電車“搬新家”後,能把情懷延伸到芳村去。

記者獲悉,兩條電車線路的“搬家”,可以說是“錯有錯著”---廣州市交通部門8月16日通報稱,文化公園電車總站現有的新基路站址,日後會有圍蔽施工。記者向電車公司工作人員處獲悉,圍蔽施工預計會佔據新基路站址現有的部分車道,將會對現有在文化公園作總站的5條電車線路造成影響。為應對這一影響,結合公司的運營,廣州公交集團電車公司提前對文化公園線路進行抽梳,並對抽梳後的線路進行優化調整。

广州无轨电车线网首进芳村 106路搬至茶滘路“新家”

市民聚集在文化公園總站,記錄105路和106路最後一天在文化公園總站運營 梁懌韜攝

“兩條電車線路抽梳優化後,不再以文化公園作為終點站,但更多市民會因調整而搭到無軌電車。”廣州公交集團電車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105路改為黃沙作總站後,將實現和地鐵1、6及多路公交車的同站換乘,同時新增恩寧路站點服務前往荔枝灣湧片區的市民遊客;106路自文化公園延伸至茶滘路作總站,除了保留原錦城花園至文化公園片區大部分路線,原有乘客搭乘習慣不改變外,無軌電車線路將通過珠江隧道首次進入芳村地區運營,對廣州無軌電車發展來說是一種突破。

據悉,兩條電車線路調整運營後,均會全線配置新款低地臺無障礙空調電車服務,提升乘客的體驗感。由於芳村地區,目前並沒有架設廣州老城區常見的無軌電車電線,106路電車芳村段的運營,將採用脫鞭方式,採用電車自帶的輔助電源行駛。對此,電車公司計劃日後在芳村地區架設線網,除了將無軌電車的文化符號延伸至芳村外,還將發揮現有純電動公交車所沒有的優勢---電鞭接上頭頂線網即可一邊運營一邊充電,無需專門停車等候插插頭充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