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最后一笔沉甸甸的“党费”

日前,浙江遂昌县石练镇姚埠村86岁的老党员祝顺芳因病去世。老人过世后子女没有设灵堂、烧纸钱、等仪式,更不讲究风光下葬,而是将遗体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部,捐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这是老人在2012年便作出的选择,这位拥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传统陋习,也为国家医疗科研事业尽一份心意。(7月6日 央视网)

从乡村到部队,从部队到职工,从职工到务农,这位平凡的老人每一步的选择,都渗透着不平凡的元素,特别是最后顶着来自多方压力而交出的最后一笔“党费”——捐赠遗体。一朝入党,一世都是党的人。“辛苦一辈子,死后遗骨不全”,这令子女难以接受的事实,衬托出一名普通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厚爱,对移风易俗的认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志向,在这位老党员的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感叹确有些消沉失落的基调,而朱自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瞬间就有了朝气,有了激情。祝顺芳正是这样有朝气、有激情得人,“几年前,老祝还经常跟我说,我们没有老,我们还有价值,还要发挥余热。”是呀,人得年龄虽然是“岁月不饶人”,但只要有“没有老”的心态,就会有“没有老”的作为。面对那些总是感叹“人走茶凉”的老干部,这位觉得自己“没有老”的普通老人的心胸不知要宽阔多少!

从一名乡村热血青年,到耄耋高龄的老人,一路行来,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把一生都交给了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祝顺芳就是村民心中的‘雷锋’”,这样的评价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按常理,把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年龄大了,就该卸去了一身的风尘,寄情山水,独享天伦。然而,祝顺芳老人没有去享受那份本该属于自己的清闲,而是热心于村庄的发展,时刻不忘党员身份,“尽管已经八十多高龄,但每次召开党员会议,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参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而且每次都会早到半个小时。”这种执著与坚持,体现出了老人坚强的党性。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临终牵挂着祖国的统一;而祝顺芳老人最牵挂的是自己的遗体能否顺利捐赠。为了这个,他了解、奔走、解释、劝说……可谓千方百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传统陋习,也为国家医疗科研事业尽一份心意。这一份“心意”,是一名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写照。人们常说,移风易俗、新的潮流,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老年人们,而在这一点上,祝顺芳老人还走在了乡亲们的前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博大的胸怀。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只要心中保持那一份热情,把自己的一切都完全彻底地交给党和人民,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祝顺芳老人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起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传统陋习、倡导文明风尚,让我们肃然起敬,在全社会掀起一阵清风。”是的,献了青春献余热,献了余热还献遗体,这最后的一笔“党费”,是那样沉甸甸的。(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