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动开始”才能最有效地改变自己

“从行动开始”才能最有效地改变自己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全文 2920 字 | 建议阅读 6 分钟

文 | mickjoust

为什么人们不能依循自己的内心想法来管理自己呢?

答案很简单,管理自己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而想法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每天人们头脑里的想法实在是太多了,要是东做一个西做一个,那不要说管理自己,可能还没开始一天的时间就被浪费完了。

今天我们要读的书是《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16年8月出版的一本书,作者石田淳,是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的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人。他也是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International创办人、还是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

在这本书里,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据说该方法已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采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指导超过600家公司和上万名上班族,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了很好的成绩。

而他自己除了担任日本各大企业的顾问,还协助企业解决人才培育和组织活化的问题,同时还会定期举办研讨会或公司内的研修课程。

这本书鸡汤味道有点浓,因为作者除了介绍一些研究数据外,更多的还是拿自身的经历来当例子讲。

不过,行动力的提升的确更多的需要结合实践来做,这本书更像一本行动力提升指南手册,适合随时拿出来翻阅参考。

难于改变的原因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非常著名的实验,叫作“棉花糖实验”。他以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 4 岁儿童为实验对象,测试他们“是否能够控制自己不吃摆在面前的棉花糖”。

实验结果显示,孩子们等待吃棉花糖的平均时间只有 2 分钟。甚至还有在实验者走出屋子之后,连铃都没按就直接将棉花糖吃掉的孩子。成功等待 15 分钟之后获得 2 颗棉花糖的孩子在参加实验的 4 岁儿童里只有 25%。

12 年后,米歇尔针对参加棉花糖实验的 600 余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完全无法等待,30 秒之内就按铃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大都属于“问题儿童”。

相反的,那些等待了 15 分钟的孩子们则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非常优秀,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很优秀,SAT(相当于中国高考)的分数与那些连 30 秒都等不了的孩子们相比,平均高出 210 分。

这个实验现在我们都知道,只说明了意志力大小对成绩的影响,但却没有说出真正的问题所在——意志力大小并不是影响行动力的关键。

要想改变自己,仅凭意志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意志是非常靠不住的东西,关键还是要靠行动。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采取的行动都是非理性的。作者认为,人类无法理性行动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点:

第一个原因是,影响人类行动的并非意志而是行为的结果。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却难以戒烟,并不是因为意志薄弱,而是因为吸烟后能够立刻得到快感。

另一个原因在于,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认知偏差”。当我们希望得到心仪异性的好感,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用友好的态度与对方交往。甚至可以说这是唯一的方法。但绝大多数人却会故意惹对方生气,或者装作毫不在意对方。这是由害羞和“认知偏差”的自动思考导致的。

“从行动开始”才能最有效地改变自己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行动科学管理术

行动科学管理术”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行动分析学”。行动分析学是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提出的。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书中说到,行动分析学虽然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只针对行动本身进行分析,并不对人类心理和大脑进行研究。因为在行动分析学中,意志和认知都是行动的一部分,通过其他的行动可以改变意志与认知。

早在 1950 年美国的研究者就已经对斯金纳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应用性的研究。10 年后,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都接受了斯金纳的理论。

在此之前完全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难题全都迎刃而解,美国的许多知名企业都采用了以行动分析学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将这一理论整理成一套体系,就构成了“行动科学管理术”。

作者曾经问过一些“想要成为有钱人”的年轻人为什么想要成为有钱人,结果他们的回答都是“如果有很多钱的话就会很幸福”。于是他又问:“为什么有钱就会幸福呢?”对于这个提问,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有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因为有钱就可以不用上班”。

对于认为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就是幸福的人,作者又继续问他们都想要买什么,一开始他们都回答“房子”“汽车”等,但很快想要的东西就说完了。还有人说想要“私人飞机”,当我问用私人飞机去哪里、做什么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可以说,他们打从心底十分想要的东西并不多。

对于认为有钱就不用上班的人,作者继续问道:“不工作你想做什么呢?”得到的回答就更加奇怪了。事实上,不工作而得到大量的空闲时间,如果用来四处旅行和大吃大喝很快就会让人厌倦。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非常模糊地抱有“想要变得富有”的愿望,就好像认为“现在的自己就是因为没有钱所以才不幸福”一样。

那么,真的是“越有钱就越幸福”吗?

“从行动开始”才能最有效地改变自己

《从行动开始》

提升"自我效能"

根据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盖洛普发布的世界各国“幸福度排名”显示,全世界幸福度最高的国家是丹麦,随后依次是芬兰、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日本排在第 81 位,很多像日本一样物质相对丰富的国家人们的幸福度都不高,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物质主义的倾向过于严重导致的。因为不管拥有多少物质,人类都不会感到满足。

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人会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大概做不到吧”“我可能会失败”……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失败的概率就会变大。因为你会被自己脑海中产生的负面情绪牵着走,很有可能会导致发挥失常。

然后你就会认为自己“果然不行”,结果会使你更加没有自信,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而如果你感觉自己“能成功”,那么这种时候几乎都会成功。

大概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吧?这种“能成功”的感觉,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称之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在你培养好的行动习惯和改变人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作用主要由以下四点产生:

1.自己成功的经历:在此之前有过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经历。

2.替代性经历: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看别人成功,因此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

3.语言说服:即便自己对行动的成功毫无自信,但别人对你说“你能行”。

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发生变化。

而幸福是一种自我感知的体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说服自己的情绪大脑。

改变行动,需要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

我的评论

现在,改变自己的主题随时充斥着各种社交媒体,我们似乎总是忙着要去改变,改变自己的外形,改变自己的头脑,改变自己拥有的资源,改变那些难改变的东西。

但是,行动做得并不好。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方法,比如,从零开始改变行动的方法有:MORS法则、从三开始、压力可视化,感谢卡,回到现实,以结果为来评价等。

还有在行动开始后规避一些常见的陷阱的方法,比如,用ABC模型作为行动原则,量化行动,失败时心态的建设等。我认为都是可以拿来做成实际的行动原则的,也能起到好的效果,关键是要行动起来。

还有一点,对于行动原则,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行,不要贪多,不然会陷入不停地在寻找方法的陷阱里不可自拔。

持续践行

请开始你的行动吧,不管这个行动多么的渺小。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